Logo
    Search

    元瓅書坊

    以戲曲、影視流行產業為本位之新書販售流通,利用溫羅汀商全既有之地緣關係,打造藝術、流行產業之文化聚落。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zh-Hant元瓅書坊551 Episodes

    Episodes (551)

    【元瓅玩樂誌】S1EP00有教無類?教育好累!

    【元瓅玩樂誌】S1EP00有教無類?教育好累!
    這是小編與亮亮媽媽一起策劃的教育節目,我們將通過對談,從家長、師長、學生與職場人士一起來審視臺灣的教育場,他們是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所累積的結果。但是現在的教育現場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呢?僅僅只是「翻轉」就可以改變現在逐漸崩塌的教育現場嗎?抑或者是浴火重生的教育場呢? 亮亮媽媽,既是哲學老師,也是擁有小六、小四的媽媽;小編是投身教育與教學現場的老師,我們將陸陸續續邀請與會的老師們、職場人士,大家一起重新來為臺灣教育把脈,從人微言輕的我們,不為民喉舌,也不為任何人背書,我們只為未來的小小主人翁,找尋一條值得持續下去的核心價值。歡迎大家收聽。

    【元瓅玩樂誌】詩詞曲韻的前世今生S4EP17__李白、〈《古風》(其十)「齊有倜儻生」〉|元瓅書坊

    【元瓅玩樂誌】詩詞曲韻的前世今生S4EP17__李白、〈《古風》(其十)「齊有倜儻生」〉|元瓅書坊
    李白《古風》五十九首中「齊有倜儻生」大約作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西元741年)。李白這一生深受儒、道、俠三種思想影響,思想性格中既有兼濟天下之志向,又有獨善其身之情懷。他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中非常通透地表達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吾與爾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一身……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事君之道成,容親之義畢。然後與陶朱、留侯浮五湖,戲滄州,不足為難矣!」正是由於九百多年前的齊國義士魯仲連在這點上與他有着精神上的高度契合,所以他不止一次地拿魯仲連自比,比如在〈水軍宴幕府諸侍卿〉:「所冀旄頭滅,功成追魯連。」另外在〈留別王司馬〉一詩中:「願一佐明主,功成返舊林。」〈五月東魯行〉:「我以一箭書,能取聊城功。」可見得李白在詩作中屢屢提及魯仲連。他的《古風》其十「齊有倜儻生」一詩更是集中地表達了對魯連的欽慕之情。今天我們要帶著大家一起進入李白的古詩世界。 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 一朝開光耀。 卻秦振英聲, 後世仰末照。 意輕千金贈, 顧向平原笑。 吾亦澹蕩人, 拂衣可同調。 這首詩借魯仲連的故事表達詩人的政治理想。魯仲連是戰國時齊人,是為一名策士。秦國圍攻趙國首都邯鄲,當時正在遊歷趙國的齊人魯仲連告訴新垣衍,秦王稱「帝」,只會進一步控制其他國家,他說:「彼秦,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權使其士,虜使其民。彼則肆然而為帝,過而遂正於天下;則連有赴東海而死耳,吾不忍為之民也。」秦國是一個拋棄禮義,只講究利益、戰功的國家,其實就是「虎狼之國」,魯仲連進一步說,小國有小國的志氣,他寧願跳海自盡,也不願意當秦國的順民百姓。 秦國知道魯仲連的這番言論以後,退兵五十里。後來,信陵君派遣魏國軍隊擊秦,秦國軍隊方才離去,趙國首都邯鄲因而脫離險境。魏安赦王派人勸趙歸秦,魯仲連在圍城中往見平原君,制止了這件將導致奇恥大辱的事,邯鄲因信陵君援軍到達而圍解。為此,平原君很感激魯仲連的幫助,要封賞他,但是魯仲連再三的推辭,堅持不肯接受。於是平原君設宴款待,準備以黃金千兩用祝壽名義送給魯仲連。魯連笑著說:「士人之所以為天下人所敬重,是由於為人排解禍患、困難、紛爭,而不求報酬。如果要求有所報酬的,那是商人的行為。」於是堅持不拿千兩的黃金,並辭別平原君,離開了趙國。後來齊國田單攻聊城,歲餘不下,魯仲連以書信縛箭射進城內,勸喻死守圍城沒有出路,困守城中的燕將見信自殺,聊城因此而破。齊王打算封魯仲連官爵,魯仲連說:「吾與富貴而詘於人,寧貧賤而輕世肆志焉。」並且逃隱海上。 這首詩直書其事,直抒胸臆,可說是最為質樸的寫法。寥寥數句,給讀者刻畫了一個高蹈而又仗義的歷史人物形象,其中又寄寓了詩人自己的理想。 第一二句「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詩一開始就化用《史記》中的話。《史記》稱魯仲連「好奇偉俶儻(倜儻)之畫策,而不肯仕宦任職,好持高節。」「高妙」二字,同時表現其卓異的謀略和清高的節操兩個方面。「明月出海底,一朝開光耀。」詩人在此將魯仲連的出仕視為明月出海,這種極度的推崇,可見詩人對魯仲連的景仰不同一般。「卻秦振英聲」五字就是對這事的肯定和推崇。 熱愛自由和渴望建功立業,本來看似兩種不同的理想追求,然而一些傑出的盛唐文士卻力圖將二者統一,並以此與政界庸俗作風相對抗,已然成為一種思潮。同時表現其卓異的謀略和清高的節操兩個方面;一個「特」字,表達了一腔傾慕之情。 三四兩句「明月出海底,一朝開光曜。」詩人在此將魯仲連的出仕視為明月出海,這種極度的推崇,可見詩人對魯仲連的景仰不同一般。魯仲連一生大節,史傳只舉了反對帝秦和助收聊城二事。《古風》的這首則專談反對帝秦之事,說明當初新垣衍勸趙帝秦以圖緩頰,平原君已為之猶豫,若無魯仲連雄辯堅拒,難免因一念之差鑄成大錯。在此關鍵時刻,魯仲連的語言所發揮的作用無異是挽瀾於既倒。 第五句「卻秦振英聲」五字就是對這事的肯定和推崇。而「後世仰末照」,又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來,形容其光芒能穿過若干世紀的時空而照耀後人,使之景仰。這是其功業即畫策的高妙所致。但魯仲連的為人欽敬不僅如此,還在於他高尚的人品。當平原君欲以官爵千金相酬時,他卻笑道:「所謂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而無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賈之事也,而連不忍為也。」說罷辭去,終身沒有再見平原君。「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直書其事,而讚賞之意溢於言表。 最後四句專寫當平原君欲以官爵千金相酬時,「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直書其事,說明平原君贈金一事,魯仲連直接說道:人們之所以敬重天下之士,乃是為需要的人排難解憂,這是李白對魯仲連最高的推崇。這正是魯仲連流傳千古的風骨。替人排難解紛之後,面對大片土地的冊封,與黃金千兩的謝禮,絲毫無動於衷。且認為如果拿了,那是生意人的行為。不是以天下為己任的讀書人所當為。魯仲連笑而謝之。他飄然遠舉、不受羈絏、放浪形骸的性格,為後世所傳誦。也可說與李白的心智不謀而和。 功成身退是李白的政治理想和自我價值設定的重要部分,在這個方面,他引為楷模的歷史人物,便是張良、魯仲連。前引詩句中以一箭書取聊城功,就是魯仲連的故事。李白個人的政治姿態,除了讓大家知道自己從政的意圖,期待可以兼濟天下,解蒼生之苦痛,說明自己從政的心意;另一個目的是他期許可以會遇良相,如同平原君一般,成為謀臣策士出仕。所以詩末引以自譬,刻畫了魯仲連胸羅奇想,志節不凡,他為人排除患難、解決紛亂而一無所取。李白亦心嚮往之,可說是與魯仲連志同道合了。 這首詩直指魯仲連的品行和人生態度。「胸藏甲兵,腹有奇謀」,卻不想做官,而且從不追求私利,其中「獨立天地間,清風灑蘭雪。夫子還倜儻,攻文繼前烈。錯落石上松,無為秋霜折。贈言鏤寶刀,千歲庶不滅。」盛讚魯仲連的高風亮節,在這首《古風》其十又進一步發揮,可說是最為質樸的寫法。寥寥數句,清楚表達了一位高蹈而又仗義的歷史人物形象,其中又寄寓了詩人自己的理想。全詩雖然有為個人作政治情懷的傾吐,。李白對自己詩歌曾經這麼說過:「咳唾落九天,隨風生珠玉」,說明李白作品隨意揮灑,獨具個人風格。明代的評論家高棅《唐詩品彙》曾言:「白平生豪邁,藐視權臣,浮雲富貴。此詩蓋有慕乎魯仲連之為人也。」可說是相當確當的說明李白這首作品的題旨。期待我們下次的相會。

    【元瓅玩樂誌】啊,是文學啊!S3EP22__〈陳希夷四辭朝命〉、《喻世明言》、馮夢龍 |元瓅書坊

    【元瓅玩樂誌】啊,是文學啊!S3EP22__〈陳希夷四辭朝命〉、《喻世明言》、馮夢龍 |元瓅書坊
    馮夢龍對神仙奇異之事的書寫,充滿了神奇的色彩,陳摶這種神仙中人,馮夢龍在創作過程中著重於異於常人之長壽上,對唐明宗、周世宗、宋太祖、宋太宗想招才授與官爵之事,不斷推辭,也在下場詩足見陳摶的性格:「從來處士竊名浮,誰似希夷閒到頭?兩隱名山供笑傲,四辭朝命肯淹留。五龍蟄法前人少,八卦神機後學求。片片白雲迷峽鎖,石牀高臥足千秋。」由此我們透過馮夢龍的敘述來看這位睡仙波瀾壯闊的一生。 陳摶,字圖南,自號扶搖子。唐末咸通十二年(西元871年)生於亳州城南十二里處宋湯河西岸陳莊。他的名字、字號都取自莊子〈逍遙遊〉:「有鳥焉,其為名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希夷先生」是宋太宗趙光義贈陳摶的名號。 接下來,〈喻世明言〉仔細描述了陳摶的生平: 陳摶生長五六歲,還不會說話,人都叫他「啞孩兒」。一日,在水邊遊戲,遇一婦人,身穿青色之衣,自稱毛女。將陳摶抱去山中,飲以瓊漿,陳摶便會說話,自覺心竅開爽。毛女將書一冊,投他懷內,又贈以詩云: 藥苗不滿笥,又更上危巔。 回指歸去路,相將入翠煙。 陳摶回到家中,忽然念出了這四句詩來,父母大驚,問道:「這四句詩,誰教你的?」陳摶說其緣故,就懷中取出書來看時,乃是一本《周易》。陳摶便能成誦,就曉得八卦的大意。自此無書不覽,只這本《周易》,坐臥不離。又愛讀《黃庭》、《老子》諸書,灑然有出世之志。 十八歲的他就已經有了隱居的念頭,在父母雙亡以後,陳摶就決定隱居在真源縣。「夢見毛女授以煉形歸氣、煉氣歸神、煉神歸虛之法,遂奉而行之,足跡不入城市。梁唐士大夫慕陳先生之名,如活神仙,求一見而不可得。有造謁者,先生輒側臥,不與交接。人見他鼾睡不起,嘆息而去。」 來到唐明宗長興年間,他聽說陳摶超高的名氣,打算直接寫詔書,親自遣官招之。這件事情驚動了真源縣,陳摶迫不得已跟著使者去到洛陽帝都,拜謁君上,陳摶只是抱拳深深的鞠躬,卻不下跪,滿朝文武失色,明宗全不責怪。御手相攙,錦墩賜坐,說道:「勞苦先生遠來,朕今得睹清光,三生之幸。」陳摶直接拒絕答道:「山野鄙夫,自比朽木,無用於世。過蒙陛下採錄,有負聖意,乞賜放歸,以全野性。」 #元瓅玩樂誌 #馮夢龍 #陳希夷四辭朝命 #喻世明言 #陳摶 #睡仙 #隱士 #高升 #官員體面 #元瓅書坊 當然明宗是不可能放他走的,「既荷先生不棄而來,朕正欲侍教,豈可輕去?」陳摶也不客氣就在御前睡了起來。明宗也是個識才之人,覺得不能以普通的禮儀對待陳摶,因此提供了禮賢館任他活動,有時值他睡臥,不敢驚醒而去。明宗心知其為異人,愈加敬重,欲授以大官,陳摶那裡肯就。宰相馮道覺得既然富貴無法動搖他的心,酒色財氣中「財氣」已經無用,那麼酒色應該可以吧,便向明宗建言:「臣聞:『七情莫甚於愛慾,六欲莫甚於男女。』方今冬天雨雪之際,陳摶獨坐蒲團,必然寒冷。陛下差一使命,將嘉醞一樽賜之;妙選美女三人,前去與他侑酒暖足。他若飲其酒,留其女,何愁他不受官爵矣!」明宗果真於宮中選二八女子三人,美麗無比,裝束華整,更自動人;又將尚方美醞一樽,遣內侍宣賜。內侍口傳皇命道:「官家見天氣奇冷,特賜美醞消遣;又賜美女與先生煖足,先生萬勿推辭。」只見陳摶欣然對使開樽,一飲而盡;送來美人,也不推辭。內侍入宮復命,明宗龍顏大悅。次日,早朝已畢,明宗即差馮丞相親詣禮賢館,請陳摶入朝見駕。只等來時,加官授爵。馮丞相領了聖旨,上馬前去。你道請得來,請不來?正是: 神龍不貪香餌,彩鳳不入雕籠。 馮丞相到禮賢賓館看時,只見三個美女,閉在一間空室之中,已不見了陳摶。問那美女道:「陳先生那裡去了?」美女答道:「陳先生自飲了御酒,便向蒲團睡去。妾等候至五更方醒。他說:『勞你們辛苦一夜,無物相贈。』乃題詩一首,教妾收留,回復天子。遂閉妾等於此室,飄然出門而去,不知何往。」馮丞相引著三個美人,回朝見駕。明宗取詩看之,詩曰: 雪為肌體玉為腮,多謝君王送得來。 處士不興巫峽夢,空煩神女下陽臺。 明宗讀罷書,嘆息不已。差人四下尋訪陳摶蹤跡,直到隱山舊居,並無影響。 當時代過度到宋朝時,陳摶已經屆臨70多歲了,這時的陳摶由睡眠修行出另一種道法「蟄法」,這也是由五個白鬚仙人傳授:「忽一日,有五個白鬚老叟來問《周易》八卦之義。陳摶與之剖晰微理,因見其顏如紅玉,亦問以導養之方。五老告之以蟄法。怎喚做蟄法?凡寒冬時令,天氣伏藏,龜蛇之類,皆蟄而不食。當初,有一人因牀腳損壞,偶取一龜支之。後十年移牀,其龜尚活,此乃服氣所致。陳摶得此蟄法,遂能辟穀(也就是滴水不沾、粒米不進)。可以足足一睡數月不起。若沒有這蟄法,睡夢中腹中饑餓,腸鳴起來,也要醒了。」此一修練是必須具備仙緣的,原來這五人就對陳摶說:「『吾等五人,乃日月池中五龍也。此地非先生所棲,吾等受先生講誨之益,當送先生到一個好所在去。』令陳摶:『閉目休開!』五老翼之而行。覺兩足騰空,耳邊惟聞風雨之聲。頃刻間,腳跟著地,開眼看時,不見了五老,但見空中五條龍夭矯而逝。陳摶看那去處,乃西嶽太華山石上,已不知來了多少路,此乃神龍變化之妙。」甚至曾經陳摶睡在山凹處,被一位砍柴的樵夫誤以為死屍,樵夫道:「好個陳摶先生,不知如何死在這裡?」只見先生把腰一伸,睜開雙眼,說道:「正睡得快活,何人攪醒我來?」樵夫大笑。 華陰令王睦,親到華山求見先生。至九石巖,見光光一片石頭,絕無半間茅舍。乃問道:「先生寢止在於何所?」陳摶大笑,吟詩一首答之,詩曰: 蓬山高處是吾宮,出即凌風跨曉風。 臺榭不將金鎖閉,來時自有白雲封。 王睦要與他伐木建庵,先生固辭不要。 始終沒有再答應接受官方的招攬。第一次他推辭是唐明宗,接著就是後周世宗顯德年間,世宗知其高士,召而見之,問以國祚長短。陳摶說出四句,道是:「好塊木頭,茂盛無賽。若要長久,添重寶蓋。」世宗皇帝本姓柴、名榮,木頭茂盛,正合姓名。又有「長久」二字,只道是佳兆,卻不知趙太祖代周為帝,國號宋,「木」字添蓋乃是「宋」字。宋朝享國長久,先生已預知矣。 且說世宗要加陳摶以極品之爵,陳摶不願,堅請還山。世宗採其「來時自有白雲封」之句,賜號「白雲先生」。這是陳摶第二次辭命朝廷。 果然不久「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陳摶早就算定趙匡胤必取而代之,一日先生遊長安市上,遇趙匡胤兄弟和趙普,共是三人,在酒肆飲酒。先生也進入酒店喝酒,看見趙普坐在二趙之右,陳摶未發一語將趙普推下去:「你不過是紫微垣邊一個小小星兒,如何敢占在上位?」趙匡胤對他所言感到十分驚訝。身邊有認得者對趙匡胤說:「這是白雲先生陳摶。」匡胤就問前程之事。陳摶道:「你弟兄兩個的星,比他大得多哩!」匡胤自此自負。後來定了天下,屢次差官迎取陳摶入朝,陳摶不肯。後來趙太祖手詔促之,陳摶向使者說道:「創業之君,必須尊崇體貌,以示天下,我等以山野廢人,入見天子,若下拜,則違吾性;若不下拜,則褻其體。是以不敢奉詔。」乃於詔書之尾,寫四句附奏,云:「九重天詔,休教丹鳳銜來:一片野心,已被白雲留住。」使者復命,太祖笑而置之。 來到宋太宗即位後,依舊沒有忘記當時酒店的情形,因此賜與詩做:「曾向前朝號白雲,後來消息杳無聞。如今若肯隨徵召,總把三峰乞與君。」陳摶見詩,乃服華陽巾、布袍、草履,來到東京。見太宗於便殿,只是長揖道:「山野廢人,與世隔絕,不習跪拜,望陛下優容之。」太宗賜坐,問以修養之道。陳摶對道:「天子以天下為一身,假令白日昇天,竟何益於百姓?今君明臣良,興化勤政,功德被乎八荒,榮名流於萬世。修煉之道,無出於此。」太宗點頭稱善,愈加敬重。問道:「先生心中,有何所欲?可為朕言之。」陳摶答道:「臣無所欲,只願求一靜室。」乃賜居於建隆道觀。 當時太宗正打算征討河東,遣人問先生勝負消息。先生在使者掌中,寫一「休」字,太宗見之不樂。因軍馬已發,不曾停止。再遣人問先生時,但見他閉目而睡,鼾齁之聲,直達戶外。明日去看,仍復如此。一連睡了三個月,不曾起身。這場戰爭果然無功而返。太宗無可奈何,沒想到陳摶道冠野服逍遙而來,直上金鑾寶殿。太宗見其不召自來,覺得十分奇怪。陳摶說道:「老夫今日還山,特來辭駕。」太宗聞言,如有所失,欲加摶以帝師之號,筑宮奉事,時時請教。陳摶固辭求去,又道:「二十年之後,老夫再來候見聖顏。」太宗知不可留,特賜御宴於都堂,又將太華全山,御筆判與陳摶為修真之所,他人不得侵漁。賜號為「白雲洞主希夷先生」,聽其還山。 最後一次是太宗問陳摶立三子真宗為太子之事煩惱,沒想到陳摶就不請自來。內侍報道:「有太華山處士陳摶,叩宮門求見。」太宗大驚,即時宣進,問道:「先生此來何意?」陳摶答道:「老夫知陛下胸中有疑,特來決之。」太宗大笑道:「朕固疑先生有前知之術,今果然也。朕東宮未定,有襄王元侃,寬仁慈愛,有帝王之度,但不知福分如何,煩先生到襄府一看。」陳摶領命,纔到襄府門首便回。太宗問道:「朕煩先生到襄府看襄王之相,如何不去而回?」陳摶道:「老夫已看過了。襄府門前,奉役奔走之人都有將相之福,何必見襄王哉?」太宗之意遂決。即日宣詔,立襄王為太子,後來真宗皇帝就是。陳摶在京師,又住了一月。忽然辭去,仍歸九石巖。 馮夢龍為了凸顯陳摶的預知能力,每次幾乎都能主動前來為太宗解惑,卻沒有真正接受朝廷招攬,直等到徽宗時期,陳摶已經仙逝留下骸骨,徽宗本要請回供於大內,卻已是雲霧重重,危巖壁立,杳然無蹤。陳希夷如此自來自往自由自在,不拘於世俗的灑脫閒適的性格,在三言中更具神秘色彩,足見馮夢龍匠心獨運之處。

    【元瓅玩樂誌】詩詞曲韻的前世今生S4EP16__李白、〈《古風》(其三十四)「羽檄如流星」〉|元瓅書坊

    【元瓅玩樂誌】詩詞曲韻的前世今生S4EP16__李白、〈《古風》(其三十四)「羽檄如流星」〉|元瓅書坊
    李白辭去翰林供奉一職後,一路北行,但此時國家邊境局勢逐漸陷入各部族爭戰不休的時期,號稱太平年,突厥、回紇、吐蕃、同羅部落、達奚部落、世韋部落等各邊界紛紛崛起,天寶十載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進攻南詔王國,瀘水血戰全軍覆沒,此時的李白初離朝廷之時,聽聞此事,寫下了《古風》(其三十四),今天我們將帶領大家一起欣賞這首「羽檄(ㄒㄧˊ)如流星」。 羽檄如流星, 虎符合專城。喧呼救邊急, 群鳥皆夜鳴。 白日曜紫微, 三公運權衡。天地皆得一, 澹然四海清。 借問此何為? 答言楚徵兵。渡瀘及五月, 將赴雲南征。 怯卒非戰士, 炎方難遠行。長號別嚴親, 日月慘光晶。 泣盡繼以血, 心摧兩無聲。困獸當猛虎, 窮魚餌奔鯨。 千去不一回, 投軀豈全生!如何舞干戚, 一使有苗平! 南詔就是現在雲南大理一帶,是唐代西南地區民族建立的一個政權,其王受唐朝廷冊封。據《資治通鑒》記載,天寶九載(西元750年),楊國忠推薦鮮于仲通為劍南節度使,仲通專橫粗暴,失南詔人心,而雲南太守張虔陀又對南詔王閣羅鳳多所淩辱和徵求,遂激起南詔反抗。隔年夏天,鮮于仲通發兵八萬征討,閣羅鳳遣使謝罪,仲通不准,與閣羅鳳戰於西洱河,慘敗,傷亡六萬。楊國忠為了隱瞞敗跡,又在東西兩京和河南、河北地區大肆徵兵。本詩即以這一事件為背景,利用藝術的概括手法,深入挖掘事件的根源,指向唐王朝的國策問題。開頭四句「羽檄如流星,虎符合專城。喧呼救邊急,群鳥皆夜鳴。」直接了當的表現了當時的戰事,展現了一幅緊急軍事行動的場面:軍書飛馳,徵調急切,一片喧呼救邊的叫嚷聲,連棲鳥也不得安巢。短短幾句詩渲染出一種緊迫的氣氛,「羽檄」,指上插羽毛的徵調軍隊文書,表示緊急;「虎符」,是朝廷調兵遣將的憑據,以銅刻作虎形,劈為兩半,調兵時需二者驗合。說「羽檄」像夜空裡的流星一樣快速地飛來,可見急上加急;說「虎符」在各州各郡一個個地合著。更見徵調之多、頻繁不已,邊疆告急,形勢緊張的情況則不言而喻了。 接著「喧呼救邊急」一句,緊承前兩句詩意,寫出催迫呼應邊境軍事緊急的模樣。到底是誰在「喧呼」呢?詩中並沒交代,我們卻不難體會,這裡既有傳檄人的呼聲,也有調兵長官的命令、嘈嘈嚷嚷,一片慌亂,以至連林中的鳥雀在深夜中為之驚動都鳴叫不已,則人之被驚擾不寧可以想見了,以群鳥驚鳴烘托之,愈見其督驅騷擾之甚,使人有雞飛狗跳之感。這幾句詩,儘管沒有描寫刀光劍影相互拼殺的戰鬥場面,也沒有具體敘述官吏隨便抓兵拉夫的情景,但卻把緊張慌亂形勢下,人們的驚恐之狀和難以承受的心理負擔和盤托出,起勢有力,文辭奇挺,扣人心弦。以誇飾的筆墨,給人以強烈的印象。從事情的原委上看,下文的「借問」四句說明在楚地徵兵,遠征南詔,才是敘事之始。但是詩人沒有從這裡開頭,而是截取一個驚人心目的鏡頭以為開端,將本事留到下面再補敘,避開平鋪直敘的寫法,使詩起得警動有勢,能一下子抓住讀者,是十分巧妙的結構。 接著,猶如視覺鏡頭轉換一般,「白日曜紫微, 三公運權衡。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這四句突然逆轉,勾勒出一幅承平景象,與前面的戰爭氣氛形成鮮明的強烈對比。前兩句全以天象為喻。「白日」象徵皇帝,「紫微」比喻朝廷;「三公」指太尉、司徒、司空,是朝臣中官位最高的,故合稱「三公」。「權衡」象徵皇帝和朝廷大臣討論國政,描繪一幅玉宇清平的景象。他們掌握著國家的命運,按道理說應該把天下治理得清明太平,借用老子的話就是「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即天下統一、四方安定。「天地皆得一」這句即是從《老子》上兩句熔鑄而成,即寰宇清平安寧之意。就在白日輝耀,可謂君明;三公執樞,可謂臣能;四海清澄,可謂天下安定。如此承平盛世怎麼會突然發生戰爭呢?雖然表面上看似頌揚以往承平的景象,卻是暗暗譴責了當權者,通過前後鮮明的對照,對於征南詔的發動者、策劃者給予強烈的諷刺,詩人和廣大人民反對不義之戰,其中意蘊深刻、耐人尋味。詩人雖然沒有當即回答,而其不滿之心,指責之情,譏諷之意,已盡在不言之中。 「借問此何為?答言楚徵兵。渡瀘及五月,將赴雲南征。」這四句是把興兵討伐南詔的原委補敘明白。「借問此何為?答言楚徵兵」。這兩句是對以上詩意的具體說明,意思是:國家原來很安定。現在為什麼陷入一片驚慌混亂之中呢?這完全是因為打算攻打南詔大肆徵兵所造成的。早期以「楚」泛指南方,「楚徵兵」,即征討南方的軍隊。這裡運用問答的形式,不僅在句式上顯得靈活變化,而且在前後意思的構架運用勾聯紐結的作用,可謂匠心獨運。對於北方人而言,相傳瀘水多瘴氣,以三、四月間最為厲害有瘴氣,至五月方可渡。「渡瀘及五月」,此「瀘」是指金沙江,在諸葛亮的〈出師表〉就有「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之句。「將赴雲南征」,這不僅是詩人的敘述,也表達了士兵的心情,他們聽說要渡過瀘水,去遙遠的雲南打仗,心頭緊縮,都感到有去無回,很少有生還的希望。寫到這裡,詩人對統治者這樣的窮兵黷武,而不顧惜人民的生命,感到異常憤慨,充滿不平之氣,於是議論道:「怯卒非戰士,炎方難遠行」,意思是說,他們都是被抓來的百姓,沒有任何的軍事的調度與調配,是難以上戰場的,更何況去邊陲之地的雲南呢?將朝廷驅民於死地的罪惡深刻地揭露出來了。「渡瀘及五月」的「及」字把鮮于仲通急不可耐的征伐情緒,和盤托出。「將赴雲南征」側重寫統治者驅民於死地的罪惡。「怯卒非戰士」這十句是詩人用濃墨重筆著力刻畫之處。前六句寫征行別離之慘。參與戰役的人都是未經戰陣的百姓,是「怯卒」,本不堪行;南方又多瘴癘,觸之則斃,尤不可去。而朝廷必驅而往之,不啻白白送死,所以生離亦即死別。 從「長號」到「心摧」四句,具體地描寫了出征戰士被迫離家時的悲慘情景。被抓去充軍的人們,臨行前和他們的父母、親人告別,這是生的分離,也是死的作別,彼此嚎啕大哭,哭得日月無光,天昏地暗,直到哭盡了淚水,流出了血水,心肝摧斷,兩無聲息。詩中連用「長號」、「慘」、「泣盡」、「心摧」,充滿感情色彩,從聽覺視覺上造成強烈效果,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展現了這種生離死別慘絕人寰的悲劇。 「困獸當猛虎, 窮魚餌奔鯨。千去不一回,投軀豈全生!」四句寫百姓驅遣有去無回之勢。以困獸、窮魚喻沒有戰鬥力的怯卒,以猛虎、奔鯨喻兇悍強大的的敵人,如此敵我力量懸殊的情勢下,進行著擴邊的戰爭,使不敵之勢,躍然紙上。虎而云猛,鯨而云奔,獸而云困,魚而云窮,有意使桀悍與疲弱相對,更為鮮明。虎為獸中之王,一般獸所難當,何況疲困之獸;鯨為魚中之巨,一般魚所難逃,何況力窮之魚。這兩句充滿誇飾色彩、形象鮮明的比喻,是下文最好伏筆,這場戰役結果是註定要失敗的,眾多的應徵士卒,也只能白白地送死,「千去不一回,投軀豈全身」二句通過形象化的比喻、誇飾,便深印人心。這十句詩把驅民於虎口的慘像寫得怵目驚心,可謂對窮兵黷武的血淚批判與對戰爭的省思。 末二句「如何舞干戚, 一使有苗平!」使用舜的典故,披露全詩主旨。據西晉皇甫謐撰寫的《帝王世紀》曾言,舜的時候,有苗氏不服,禹請發兵征討。舜說,不,我修德還不深厚,擅動刀兵,不合於道,反而進一步修明政教。「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指舜執政三年,他只舉行一次以「干」是盾牌,「戚」是大斧,為道具的舞蹈,有苗氏便服威懷德而歸順。作者慨歎如此修德服眾的時代已經不再了,根本是說「當國之臣不能敷文德以來遠人」這正是本詩的主旨所在詩人嘲諷如今的朝廷竟是需要動輒訴諸武力才能折服遠方,李白更明確的表達了偃武修文、實現清明政治的美好願望。這兩句正是與「白日」四句相呼應,在那一片清平氣象中,似覺缺少什麼,缺少的就是這「敷文德以來遠人」的國策。這就是前面留給讀者的懸念的答案。至此,主旨已明,懸念已解,詩也就戛然而止。在結構上如此巧妙的安排,前後勾聯、渾然一體,亦可見詩人藝術構思上的獨到之處。 《古風》其三十四一首,運用傳說、誇張及想像方面,體現出詩人對於古籍與神話傳說十分熟悉,,但基本上是以寫實為主的。敘的是實事,寫的是實景,抒的是實情,並運用對比、問答手法,將描寫、議論、抒情等巧妙地融合起來,達到了精湛的程度,這一點可以說是他的詩歌現實主義精神的最佳體現。期待我們下次的相會。

    【元瓅玩樂誌】啊,是文學啊!S3EP21__〈錢舍人題詩燕子樓〉、《警世通言》、馮夢龍 |元瓅書坊

    【元瓅玩樂誌】啊,是文學啊!S3EP21__〈錢舍人題詩燕子樓〉、《警世通言》、馮夢龍 |元瓅書坊
    古代名妓皆是以能歌善舞而著稱,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更是不在話下。因此大批的文人紳商、才子騷人,不惜一擲千金,只為博紅顏一笑。大唐憲宗年間,張建封年老,乞求歸養。憲宗曰:「卿年齒未衰,豈宜退位?果欲避冗辭繁,敕鎮青徐數載。」建封奏曰:「臣雖菲才,既蒙聖恩,自當竭力。」憲宗以其年齒未衰,讓他外任徐州,節制武寧軍。建封欣然領命。到了任所,處理公務之餘,建封廣蓄家妓,日常邀友聽樂,娛情愜意。 不一日,白居易到訪,張建封設宴款待,並邀他賞樂觀舞。當時酒至數巡,食供兩套,歌喉少歇,舞袖亦停。忽有一妓,抱胡琴立於筵前,轉軸調絃,獨奏一曲,纖手斜拈,輕敲慢按。滿座清香消酒力,一庭雅韻爽煩襟。須臾彈徹韶音,抱胡琴侍立。建封與樂天俱喜調韻清雅,視其精神舉止,但見:花生丹臉,水剪雙眸,意態天然,迥出倫輩。回視其餘諸妓,粉黛如土。遂呼而問曰:「孰氏?」其妓斜抱胡琴,緩移蓮步,向前對曰:「賤妾關盼盼也。」只見她: 歌喉清亮,舞態婆娑,調絃成合格新聲,品竹作出塵雅韻。琴彈古調,棋覆新圖。賦詩琢句,追風雅見於篇中;搦管丹青,奪造化生於筆下。 白居易也就不免盛讚:「鳳撥金鈿砌,檀槽後帶垂。醉嬌勝不得,風裊牡丹花。」原來她正是一位出身於書香門第,精通詩文,更兼有一副清麗動人歌喉和高超舞技的才女關盼盼,她能一口氣唱出白居易的「長恨歌」,也以善跳「霓裳羽衣舞」馳名徐州泗州一帶,有著「酒醉起舞似牡丹」的稱譽;再配上她美艷絕倫的容貌,輕盈婀娜的體態,讓無數世家公子望眼欲穿。 張建封得了關盼盼,專寵於她,為她建起一樓,名為「燕子樓」。二人談詩論曲,建封治政之暇,輕車潛往,與盼盼宴飲,交飛玉斝(ㄐㄧㄚˇ),共理笙簧,璨錦相偎,鸞衾共展。綺窗唱和,指花月為題;繡閣論情,對松筠為誓。歌笑管絃,情愛方濃。不幸彩雲易散,皓月難圓。建封染病,盼盼請醫調治,服藥無效,問卜無靈,轉加沉重而死。不意張建封竟染病而亡,燕子樓中空留關盼盼一人。盼盼心道「忽想翰林白公必能察我,不若賦詩呈樂天,訴我衷腸,必表不負張公之德」,於是寫了三首絕句寄給了白居易。 其一:樓上殘燈伴曉霜,獨眠人起合歡床;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長! 其二:北邙松柏鎖愁煙,燕子樓中思悄然;自理劍履歌塵絕,紅袖香消一十年。 其三:適看鴻雁岳陽回,又睹玄禽逼仄來;瑤琴玉簫無愁緒,任從蛛網任從灰。 白居易讀後,回憶起在徐州和關盼盼與張建封相聚的時光,那時夫妻恩愛相隨,真是令人羨慕,而這時卻只留下一個美麗的少婦獨守空樓,真是人世間的一大憾事! 關盼盼本想隨張建封而去,但怕人們議論張公有隨死之妓,陷好色之名,有損張公清德。於是,她誓不再嫁,想青燈古佛相伴,了此殘生。然而,有好事者,慕其才名,寫詩相贈,以窺其意。盼盼作詩相答,表己心跡,前後高達三百多首,至今流傳《燕子樓集》。 張建封在世時,早就風聞白居易名氣,他曾請白居易為關盼盼寫詩,她也請求贈詩以留名於世。只是白居易在張建封亡歿後轉念一想,即使盼盼對張建封如此情深義重,難捨難分,為何不追隨他到九泉之下呢?就在這種意念的驅使下,白居易十分肅穆地依韻和詩三首。這三首詩是這樣寫的: 其一:滿窗明月滿簾霜,被冷燈殘拂臥床;燕子樓中寒月夜,秋來只為一人長。 其二:鈿帶羅衫色似煙,幾回欲起即潸然;自從不舞霓裳曲,疊在空箱一十年。 其三:今春有客洛陽回,曾到尚書墳上來;見說白楊堪作柱,爭教紅粉不成灰。 白居易設想徐州西郊的燕子樓上,秋來西風送寒,月明如水,此時更顯得淒冷與孤寂。獨居樓上的關盼盼想必受盡了相思的煎熬。因此寫完三首詩後,託張仲素回到徐州,把自己為關盼盼所寫的四首詩帶給了她:「黃金不惜買娥眉,揀得如花只一枝。歌舞教成心力盡,一朝身死不相隨。」 關盼盼接到詩箋先是欣慰感動,自己能得大詩人的關注;可當她展開詩箋細細品讀後,才領會出詩人的心意所在,不禁感到強烈的震撼,愁鎖雙眉,淚盈滿臉,悲泣哽咽,告侍女曰:「向日尚書身死,我恨不能自縊相隨,恐人言張公有隨死之妾,使尚書有好色之名,是玷公之清德也。我今苟活以度朝昏,樂天不曉,故作詩相諷。我今不死,謗語未息。」於是她對張仲素道:「自張公離世,妾非不想一死隨之,可唯恐若干年之後,人們議論我夫重色,竟讓愛妾殉身,豈不玷污了我夫的清名,因而為妾含恨偷生至今!」遂和韻一章云:「獨宿空樓斂恨眉,身如春後敗殘枝;舍人不解人深意,諷道泉臺不去隨。」 可以想見關盼盼有著多少的自白、幽怨與憤懣,都在這一首詩中傾洩而出。原來關盼盼本想保全張建封的清名,才不想尋死,關盼盼想如詩中所言的「形同春後牡丹枝」,是承襲當年歡宴時白居易誇讚她「醉嬌勝不得,風裊牡丹花」之句而來;「舍人不會人深意」是痛惜白居易不能了解她真正的心意,在她花開時捧讚她,當她即將凋落時,竟還雪上加霜。既然如此,事到如今,她本早已了無生趣,既然有人逼她一死全節,她也別無選擇了。 張仲素離開燕子樓以後,關盼盼就開始絕食,隨身丫鬟以其有老母無人奉養相勸,盼盼這才作罷,唯日夕吃齋念佛,為張建封積累冥德,以報其恩。徐州一帶知情的文人也紛紛以詩勸解,終不能挽回關盼盼已定的決心。從此關盼盼意趣蕭索,不多時這位如花似玉、能歌善舞的一代麗人,終於香消玉殞於燕子樓上。彌留之際,她勉強支撐著虛弱的身體,提筆寫下:「兒童不識沖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最後,其母卜吉地將她葬於燕子樓後。 光陰荏苒,星霜屢改,歲月頻遷,唐運告終,五代更遞。當周顯德之末,天水真人承運而興,整頓朝綱,經營禮法。轉眼到了宋朝,有一位姓錢名易,字希白的人,為錢鏐王之後裔,時在宮中任舍人,居京日久,想外任一方,在地方做出點政績。便上章奏曰:「臣久據庭掖,無毫髮之功,乞一小郡,庶竭駑駘!」上曰:「青魯地腴人善,卿可出鎮彭門。」天子允其所請,讓他出鎮武寧軍。 來到武寧,宣揚皇化,整肅條章。訪民瘼於井邑,察冤枉於囹圄。屈己待人,親耕勸農,寬仁惠愛,勸化凶頑,悉皆奉業守約,廉謹公平。聽政月餘,節屆清明。既在暇日,了無一事,因獨步東階。天氣乍暄,無可消遣,遂呼蒼頭前導,閒遊圃中。但見: 「晴光靄靄,淑景融融,小桃綻妝臉紅深,嫩柳裊宮腰細軟。幽亭雅榭,深藏花圃陰中;畫舫蘭橈,穩纜回塘岸下。鶯貪春光時時語,蝶弄睛光擾擾飛。」錢希白信步,深入芬芳,縱意遊賞。到紅紫叢中,忽有危樓飛檻,映遠橫空,基址孤高,規模壯麗。希白舉目仰觀,見畫棟下有牌額,上書「燕子樓」三字。希白就說:「此張建封寵盼盼之處,歲月累更,誰謂遺蹤尚在!」遂攝衣登梯,逕上樓中,但見: 畫棟棲雲,雕樑聳漢,視四野如窺目下,指萬里如睹掌中。遮風翠幙高張,蔽日疏簾低下。移蹤但覺煙霄近,舉目方知宇宙寬。 來到武寧,見到燕子樓,他想起關盼盼之事,知道她為張建封守寡一生,感佩其貞潔,然而卻受到白居易的譏笑,錢希白憐惜他守節十餘年,自節之心,反而被泯沒不傳,實在非常可惜,既然我瞭解箇中緣由,如果我還緘默不為之褒揚,那麼盼盼應該會在地下埋怨我吧!」於是他想為關盼盼正名,在燕子樓上為此題詩: 人生百歲能幾日?茬苒光陰如過隙! 樽中有酒不成歡,身後虛名又何益? 清河太守真奇偉,曾向春風種桃李; 欲將心事占韶華,無奈紅顏隨逝水。 佳人重義不顧生,感激深恩甘一死。 新詩寄語三百篇,貫串風騷洗沐耳。 清樓十二橫霄漢,低下珠簾鎖雙燕。 嬌魂媚魄不可尋,盡把闌干空倚遍! 他方方題寫完,朗吟數遍,忽有清風襲人,異香拂面。希內大驚,此非花氣,自何而來?方疑訝間,見素屏後有步履之聲。希白即轉屏後窺之。見一女子,雲濃紺髮,月淡修眉,體欺瑞雪之容光,臉奪奇花之豔麗,金蓮步穩,束素腰輕。一見希白,嬌羞臉黛,急挽金鋪,平掩其身,雖江梅之映雪,不足比其風韻。錢希白非常驚訝,問來人是誰?女曰:「妾門品雖微,酷喜吟詠。聞適來所誦篇章,錦心繡口,使九泉銜恨之心,一旦消釋。」希白又聞此語,愈加喜悅曰:「今日相逢,可謂佳人才子,還有意無?」女乃款容正色,掩袂言曰:「幸君無及於亂,以全貞潔之心。惟有詩一首,仰酬厚意。」遂於袖中取彩箋一幅上呈。希白展看其詩曰: 人去樓空事已深,至今惆悵樂天吟。 非君詩法高題起,誰慰黃泉一片心? 錢希白忽聞檻竹敲窗驚覺,乃一枕游仙夢,伏枕於書窗之下。但見爐煙尚裊,花影微猗,院宇沉沉,方當日午。原來是關盼盼藉夢答謝於他。有感而發,錢希白又作詞一首,以言其夢:「 一枕閒欹春晝午,夢入華胥,邂逅飛瓊侶。嬌態翠顰愁不語,彩箋遺我新奇句。幾許芳心猶未訴,風竹敲窗,驚散無尋處!惆悵楚雲留不住,斷腸凝望高唐路。」墨跡未乾,聽見窗外有人鼓掌,抗聲而歌,仔細聽原來竟是有人吟唱了他所做【蝶戀花】,開窗審視只見一女子翠冠珠珥,玉珮羅裙,向蒼蒼太湖石畔,隱珊珊翠竹叢中,繡鞋不動芳塵,瓊裾風飄裊娜。已然不見芳蹤。 以上就是本期的節目,喜愛我們元瓅書坊節目的朋友們,請多多訂閱我們的podcast,也幫我們按讚分享,如果願意對書坊進行小額贊助的朋友們,請掃一下我們粉絲頁的QRcode,感謝大家的支持與幫助,我們下期再見。

    【元瓅玩樂誌】詩詞曲韻的前世今生S4EP15__李白、〈《古風》(其八)「咸陽二三月」〉|元瓅書坊

    【元瓅玩樂誌】詩詞曲韻的前世今生S4EP15__李白、〈《古風》(其八)「咸陽二三月」〉|元瓅書坊
    李白《古風》的創作,在清代沈德潛這位學者的眼中,曾經如此讚美過:「太白詩縱橫馳驟,獨古風二卷,不矜才,不使氣,原本阮公,風格俊上,伯玉〈感遇詩〉後有嗣音矣!」可見得李白在世人的眼光中,可說是繼承了魏晉清談人士的基本精神。當我們在讀《古風》五十九首時,也就不能單純僅僅在意字面上的意義了,需要從李白所引用的典故,更加進一步認識李白對於當時社會與政治的關懷,也是「詩詞曲韻的前世今生」帶給大家的意想,我們回頭看待李白作品時所要抱持的態度。今天要帶領大家一起欣賞的是《古風》(其八)「咸陽二三月」,這首作品。 咸陽二三月,宮柳黃金枝。 綠幘誰家子,賣珠輕薄兒。 日暮醉酒歸,白馬驕且馳。 意氣人所仰,冶游方及時。 子雲不曉事,晚獻〈長楊辭〉。 賦達身已老,草《玄》鬢若絲。 投閣良可歎,但為此輩嗤。 這整首作品在閱讀過程中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冶游方及時」前八句是為第一部分,「子雲不曉事」之後六句則為第二部分。兩段詩將社會上身份不同,生活態度不同,境遇也不同的兩種人並放在一起,通過他們的反襯與映顯,表現出詩人對人生和文人命運的思考。 李自這首《古風》其八「咸陽二三月」,有另一個詩題作《感寓》,首四句一作「咸陽二三月,百鳥鳴花枝。玉劍誰家子,西秦豪俠兒。」當我們要深入解讀這首「咸陽二三月」時,首先要先注意的是不同的版本。本來,詩歌進行創作的過程,經過作者修改或在流傳過程,由於種種不同的原因而發生變異,並不是什麼稀罕之事,然而同屬異文,有的意思大同小異,有的則判若涇渭。比如李白另一首《古風‧秦王掃六合》,誇讚秦始皇的詩句「雄圖發英斷」一作「明斷自天啟」,兩句詩的語氣、情感、含義相差無幾,不會對理解全詩產生影響。但是這首作品最令人玩味的是,首先,本詩第一處異文,第二句另一作「百鳥鳴花枝」,同樣也是描寫春景,與「宮柳黃金枝」在詩中的作用一樣。然而本詩第二處異文的情況卻大不相同。 如果是「咸陽二三月,百鳥鳴花枝。玉劍誰家子,西秦豪俠兒。」四句,那麼本詩諷刺的意味也就沒有這麼濃厚了,但是如果從我們所引用的版本「綠幘誰家子,賣珠輕薄兒。」那麼就相當的不一樣了。本詩第三、四句「綠幘誰家子?賣珠輕薄兒」,詩人使用漢朝董偃的故事。「幘」是包髮的頭巾,當時按人們身份貴賤的不同,頭巾的顏色是有區別的,「綠幘」是平民百姓的用物。《漢書‧東方朔傳》記載:董偃少年時隨母賣珠,以維持生計。他因此有機會出入武帝姑母館陶公主家,由於俊美的容貌,獲得館陶公主寵幸,與他同居,成為她的情夫。爾後某日,武帝至館陶公主家飲宴,董偃頭戴綠幘謁見,受到武帝的封賞,接著深獲武帝喜愛,又受武帝寵用。 從以上加以判斷「綠幘誰家子?賣珠輕薄兒」」這兩句就是暗指得勢的外戚,譏刺這群人因后妃受寵,擁有尊貴的地位,卻如此的驕縱放蕩,洋洋自得。詩歌描寫:暮春時間的長安,宮院旁邊的柳條吐露金黃色的芽顆,秀嫩鮮麗。在這春光媚麗的季節,外戚的「輕薄兒」們更加放肆恣樂,招搖過市。你看:他們不知又在哪裡飲酒作樂了一天,直到日暮才醉醺醺地回去。連他們座下的白馬也神氣活現,趾高氣揚地迤邐在長安道上,更何況它們的主人,其驕橫的「意氣」令人仰慕企羨。他們享受特權,任意揮霍,及時尋歡浪玩。「人所仰」三字的作用在於顯出「輕薄兒」「意氣」驕橫之意,「冶游方及時」既是詩人描述「輕薄兒」及時作樂的行為,也是替他們說出處世的態度。李白的族叔李陽冰在《草堂集序》就不諱言的說:「凡(李白)所著述,言多諷興」。這一段詩自然會使讀者產生詩人不僅是刺古也是諷今的聯想,它將讀者的注意力引向唐天寶年間楊國忠外戚集團,感受出詩人的厭惡之情。 第二段寫揚雄的遭遇。揚雄字子雲,西漢著名的辭賦家、哲學家。〈長楊賦〉是他的辭賦代表作之一,《太玄經》則是他的哲學著作。「不曉事」指揚雄書生習氣太濃,不熟諳世故吏道。詩中所寫〈長楊辭〉就是〈長楊賦〉,本篇賦作是揚雄四十多歲時的作品。以「晚獻」二字,強調在仕途追求的過程中,當揚雄把四十多歲的作品〈長楊賦〉獻給皇帝,為時已晚。後面緊接以「賦達身已老」,意謂揚雄獻上〈長楊賦〉等辭章,儘管使得他聲名大噪,得以辭賦揚名,卻以年華老去。說到底,揚雄以賦名稱著,不算甚晚,李白以「老」視之,強化語氣是帶著韶華易逝,年光不再的慨嘆。《玄》即是《太玄經》。漢哀帝時,董賢等佞臣得勢,對趨附者授以高官厚祿,揚雄在家創作《太玄經》,泊如自守。「鬢如絲」形容頭髮已經斑白。詩人說揚雄苦心精思作賦著書,至老仍不能得志,這已經是相當可哀了。可是更可悲的是,他在晚年又受了一場很大驚嚇。《漢書‧揚雄傳》記載:揚雄的學生劉棻被王莽治罪,將株連揚雄。當獄差前來收捕時,揚雄從他校書的天祿閣跳下自殺,幾乎摔死,後被赦。揚雄求聞達既已不易,暮年又遭到這一場禍難,實在令人感慨萬千。然而得勢的外戚及其「輕薄兒」們,不需要刻苦努力,只憑藉他們特殊的關係和背景,就可以高高在上,作威作福。他們對揚雄又是寫什麼〈長楊賦〉、《太玄經》,又是畏禍「投閣」,心裡覺得這個書生愚蠢之極,因此揚雄只可供他們嗤笑而已。 前後兩段詩,一方面寫外戚權貴、「輕薄兒」們耀武揚威,生活奢靡,另一方面寫文人困頓坎坷,禍隨身危,通過他們遭遇的強烈反差,表達了詩人刺世諷時的意圖。 再者,如果根據別本三四句作「玉劍誰家子?西秦豪俠兒」,詩人引用《清異錄》云:「豪俠兒」是意有所指隴西人韋景珍的話,第一段詩就既不是用典,也不具有諷刺性,而是成了對當世豪士俠客風流的欽羨和詠贊。一首詩是一個整體,當其中關鍵的詩句變化後,必然引起作品整個語境的改變,這是不足為奇的事情。上述二句異文也使本詩產生了新的語意筆致。日暮醉酒,白馬驕馳,意氣揚揚,為樂及時,這些表現出「豪俠兒」灑脫奔放,充滿活力的青春旋律。聯想起李白另外兩首詩〈白馬篇〉和〈俠客行〉,內容描寫俠士的壯思逸懷,縱橫不羈,都著重描述他們解危救困、建功立業的榮譽意識,而在這首詩裡,詩人以「冶游方及時」為主軸,來展示俠士內心勃發的生命意識,它與「咸陽二三月,宮柳黃金枝」生機盎然的大自然景象構成了一幅協調的畫面。於是,第一部分的詩與第二部分內容所形成的對照也就具有一種新的含義:揚雄一輩子辛辛苦苦帶筆耕耘,身老體衰,鬢髮如絲,到頭來仍然不過是一個不被重視的文人而已,晚年還差點因禍送了命;而在「豪俠兒」看來,這一切都是不足為、不可為之事,灑灑落落,自由自在,才是真正值得羡慕和追求的。這一立意與〈俠客行〉中所說:「縱使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有相似之處。不同的是,李白在這首詩裡,對類似揚雄這樣的文人充滿著理解和同情,而對輕視、抑制、甚至加禍於他們的朝廷和社會極其不滿,因此,《古風》其八不像〈俠客行〉單純地歌頌俠士,而是別寓一番傷感、酸澀、憎憤。這可能也是詩人李白尚俠背後潛隱的心理原因之一。 此詩採用對照的手法,前後兩段詠說之事開始似乎各自獨立,互不相關,然而從更高的取意上看,縱歡與哀愴造成鮮明的反襯和映照。最後一句「但為此輩嗤」,「此輩」指第一段的「輕薄兒」或「豪俠兒」,這更是將詩歌的前後兩段緊密地連接起來,給人以結構上的嚴密感。詩人表達自己的情緒,除了「投閣良可歎」一句是直接的抒發形式外,其它都是在敘述中自然地流露出來,如寫揚雄「賦達身已老,草《玄》鬢若絲」,不言可哀可歎,而哀歎之意早已盈溢紙外。若依第一種理解,前後兩段都是用典,借古喻今;若按第二種理解,第一段寫今事,第二段詠古事。無論屬於哪一種理解,詩人都將古今融為一爐,而側重又在抒寫現下的思緒感念。這也是李白許多取材於古典或古今融會的詩篇共同的特點。期待我們下次的相會。

    【元瓅玩樂誌】每週一畫S4EP23_《雲岩蕭寺圖》、陳繼儒|元瓅書坊

    【元瓅玩樂誌】每週一畫S4EP23_《雲岩蕭寺圖》、陳繼儒|元瓅書坊
    陳繼儒所撰寫《妮古錄》記錄了與董其昌、王衡、李日華及項氏諸名流之間的書畫欣賞、古玩品鑒、書畫臨摹等交流活動,尤其在嘉興槜李項氏家族,陳繼儒欣賞到了晉宋以來顏真卿、王羲之、蘇軾、黃庭堅、米芾等書法名家的真跡及李公麟、趙孟頫、王蒙、倪瓚、吳鎮、文徵明、沈周、董其昌等名畫家的作品,其書畫鑒賞活動可說推動了南北宗論的形成及發展,他對諸多書畫作品的真偽進行甄別,為當時的書畫市場及典藏品流通提供了實證,其高遠遼闊的眼界,也為自己的書畫創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松江畫派」主倡者董其昌為宗師,陳繼儒、莫是龍等人的繪畫創作共同構成了「松江畫派」秀逸瀟灑、沖淡平和的畫風。陳師曾說過:「眉公能以詩文學力,作山水奇石,以生冷勝董、趙工能,亦為此派嫡系。」 本期所要介紹的是典藏於上海嘉禾拍賣有限公司2023年6月以5922.5萬人民幣成交的陳繼儒的《雲岩蕭寺圖》,紙本水墨,縱142公分橫57公分,本幅畫作左上題:「壬戌秋日擬廉山陽筆意於苕帚庵之東軒,眉道人陳繼儒。」鈐印:陳繼儒印、眉公,尚有鑒藏印:乾隆鑒賞、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重華宮鑒藏寶、石渠寶笈、寶笈重編、石渠定鑒、乾隆御覽之寶、嘉慶御覽之寶。題畫文字中「苕帚庵」即是東佘山隱居之所,而所題「廉山陽」則為宋代宰相張邦昌之婿廉布。 本幅畫做完成時間1622年,正值眉公65歲時所作,也是其傳世山水畫作中尺幅較大者。近景為坡腳溪潭,遠處有屋舍數間,峰岩高聳,林木蔥翳,雲煙虛靈,山形取勢以S形構圖,開合舒鬆而放達。樹木之點綴、山石之勾勒,皆出己意,雖言不蹈前人蹊徑,卻深具董源畫作精妙。繁簡得當,疏密有致,自由散漫,用筆簡率而蒼渾,全幅連綿緊湊,氣貫而神暢,有禪者書行草之妙趣。 《雲岩蕭寺圖》描繪了「高山叢樹,中結茅庵」的畫境,佈局精心,氣韻天成,充滿了文人隱士追求的荒寒寂寥之感。畫家以率性的筆墨勾勒出蜿蜒的崇山峻嶺,採用大面積留白的處理手法營造出雲煙茫茫的效果。本幅畫作刻意利用簡淡形象,展現出類似董源水墨山水的平淡美。皴以大披麻,大開大合,線條秀潤,頗得煙巒出沒、雲煙顯晦之趣。雲煙漂浮間無意的遮擋,為山川增添了特殊的氣勢,流露出異樣的美與動感。叢樹繪畫使用中鋒雙勾,樹葉是帶介字的圓筆點葉;用筆簡練概括卻不失豐富,筆墨濃淡乾濕並用,近景樹叢樹幹筆直,用看似隨意的墨點表現樹葉,近看似點非點,似樹非樹,遠看渾然一片。意在表現樹叢的整體關係,利用樹與樹之間乾和濕的對比,稀與密的對比,實與虛的對比,在樹的種類、形態,樹葉畫法上創造縱深感,但並不顯突兀,在墨色的控制上以淡墨為主,也達到了融為一體的統一效果。左下方丘陵連綿以密集的,小而圓的墨點,以圓而禿的筆道濕筆打點,點作皴。通過筆墨痕跡的濃淡與乾濕的交疊,以及點線、攢簇構成的墨韻帶給觀賞者感官上的意境之美。 從點景樹木和題跋「壬戌秋日」可知此乃秋景。宋代郭熙曾言:「秋山如妝」,恬靜淡冶之氣,由畫面源源而出。近景中以濃墨點出林木,遠景愈加朦朧,一楹小屋藏身山後,正是題目中的「蕭寺」。這間茅庵或許是山中的寺廟抑或是陳繼儒在畫自己理想中的隱居之所。 董其昌在《容臺集》中說:「眉公胸中素具一丘壑,雖草草潑墨,而一種蒼老之氣,豈落吳下畫師甜俗魔境。」實在是智者之言,知己之論。陳繼儒雖「外師造化」,但不拘泥於對物象形態的具體描繪,而只是將前人所長之山水圖式加以符號化、抽象化,成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山水」,顯示出強烈的文人畫傾向,傳達出簡遠清逸的內在意趣,也是「南北宗論」的實踐之作。 陳繼儒的繪畫作品,臨仿宋元名家的畫法,並在題識中加以標榜,雖然處處講摹古,並不是泥古不化,而是能夠脫窠臼,自成風格。其畫法特點,在師承古代名家的基礎上,以書法的筆墨修養,融會於繪畫的皴、擦、點畫之中,因而他所作山川樹石、煙雲流潤,柔中有骨力,轉折靈變,墨色層次分明,拙中帶秀,清雋雅逸。 陳繼儒喜畫雲山,這與他長居深山所見所聞有關,亦與他推崇的南宗詩意文脈有關。他曾有詩云:「米虎兒雲山在似山非山之間,趙文度雲山在似米非米之間,余曾和玄宰一絕:『欲出不出雲山巔,欲斷不斷村樹煙,欲見不見林中僧,欲渡不渡林外川。』可謂與雲山傳神矣。」清嵐拂動,山脈綿連卻只看到微微巒頭;炊煙嫋嫋,似斷非斷;僧人何在?只能遙望藏身於山深處的寺廟……「所謂畫令人驚,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陳繼儒雖謝去青襟,隱居山林,但深入骨髓的南宗意境、儒家思想和文人的人格理想仍然深切的影響著陳繼儒的繪畫表達語言。 下週我們將持續討論同樣是松江派莫是龍的作品,歡迎大家的收聽。

    【元瓅玩樂誌】詩詞曲韻的前世今生S4EP14__李白、〈《古風》(其三十一)「鄭客西入關」〉|元瓅書坊

    【元瓅玩樂誌】詩詞曲韻的前世今生S4EP14__李白、〈《古風》(其三十一)「鄭客西入關」〉|元瓅書坊
    「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尋仙訪道,修煉歸真,一生中留下了大量遊仙詩更是神采飄逸,暗藏玄機。當我們仔細追尋李白的作品,我們相信詩以言志,歌以詠言。但大半閱讀他的作品卻誤以為這些遊仙詩皆出於天馬行空的想像和虛無縹緲的夢境,一概當作神話色彩般的誇大,如果僅僅探討其中的文學筆法和敘事結構,但對李白苦心孤詣的創作不曾理解的話,那麼也就太枉費李白創作《古風》組詩的意圖。因此今天要與大家一起分享的是《古風》(其三十一)「鄭客西入關」。 鄭客西入關, 行行未能已, 白馬華山君, 相逢平原裡, 璧遺鎬池君, 明年祖龍死。 秦人相謂曰: 吾屬可去矣! 一往桃花源, 千春隔流水。 這首《古風》三十一首的創作妙處,且先看詩中這一故事的由來。《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六年秋,使者從關東夜過華陰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為吾遺鎬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龍死。使者問其故,因忽不見,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聞。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過知一歲事也。退言曰:祖龍者,人之先也。使御府視璧,乃二十八年行渡江所沉璧也。」 簡單來說這段記載是秦始皇駕崩的前一年發生的事,秦始皇嬴政三十六年(西元前211年)的秋天,從關東有來使者在華陰平舒道,看見一輛素車白馬從華山上下來,使者知道這不是一般人,停下腳步,等著這輛車慢慢地靠近自己。車停下後,一個人拿著一塊玉璧交給使者說:「請幫我轉交給鎬池君,明年祖龍將會去世。」使者本來打算詢問詳細情況,突然那人和車都不見了。於是,使者拿著玉璧帶去了咸陽,交給了秦始皇,並說明了所見所聞。秦始皇沈默良久,說:「山鬼知道的不過是一年以內的事情。」退朝後,秦始皇說:「祖龍,代表開創出偉大事業之人。」命御府檢查玉璧,調查情況。原來這塊璧玉應該是嬴政二十八年,始皇帝封禪東游渡江時便沉入水中。 我們知道「君權神授」的思想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因此無論帝王還是百姓都相信天象代表著天意。從秦漢時代的太史令到後來的司天監、欽天監,歷代帝王都設立了專門觀察研究天象的職務和機構,其中「五星連珠」和「熒惑守心」兩種天象最受他們的關注。所謂「五星連珠」,顧名思義就是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排成一列直線,在古代這是帝王受命於天的吉兆。 根據《史記》的記載,始皇三十六年也就是西元前211年,出現了「熒惑守心」的詭異天象,這種天象極為兇險,預兆了帝王大災之象,所謂:「熒惑守心、天責帝君」。不想在「熒惑守心」出現不久後,一顆流星畫過天際墜落到了東郡,令人震驚的是,那塊隕石上竟然還有幾個大字,曰:「始皇帝死後而地分」。 另外,《漢書‧五行志》也引用這段《史記》的記錄:「鄭客從關東來,至華陰,望見素車白馬從華山上下,知其非人,道住,止而待之,遂至,持璧與客曰:為我遺鎬池君,因言今年祖龍死。」可見得《史記》所記載的故事前後比較完整,總共用了103個字。但來到《漢書》後僅僅放在故事的中心,只寫了50個字,而且由於素車白馬從華山而下這一點染,增強了神話色彩,但仍然只是散文,並不是詩歌。但是李白翻文為詩,主要以《漢書》所載的故事為根據,寫成了這一首詩的前六句。其中第二句是原文所沒有的,實質上詩人把原文凝煉為二十五個字,字數壓縮了一半,卻無損於故事的完整性,並且詩意盎然,詩情醰永。這就不得不佩服詩人以古為新的手法了。第一句「鄭客西入關」一句,為什麼不按照原文寫為「鄭客關東來」呢?這是因為「關東來」表達的是出發地,規避了目的地,而「西入關」則包括了「關東來」,平平五字,一石兩鳥,極盡簡括之能事。 第二句「行行未能已」在原先記載中是沒有的,詩人增添了這一句,便寫出了鄭客「行行重行行」的旅途生活,「未能已」三字則又點出了道遠且長,言外之意暗示秦法森嚴,行路程期有所規定,不敢超越期限的那種惶恐趕路的心情,就這一句平添了無限的情意,這也正是詩之所以為詩的原因。接下去「白馬華山君,相逢平原裡」,兩句與文章的敘述次序恰恰相反。這並不是因為受押韻的牽制,而主要是用倒筆突接的方法,先把鮮明的形象送到讀者的眼前:「來了一位白馬神人!」接著補敘原委,原來是一位白馬華山君的到來,如此寫法,一反散文形式的敘述反而是以詩為特徵。 第五句「璧遺鎬池君」將原來的散文內容,「持璧與客曰:為我遺鎬池君。」秦始皇十分相信陰陽五行,歷史記錄「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旌旄節旗皆上黑。數以六為紀,符、法冠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為步,乘六馬。更名河曰德水,以為水德之始。」他認為周朝是火德,秦代周崛起,以「水」取而代之。因此以水德為主,就在秦皇二十八年巡遊渡江時曾祭祀過水神,並且投入一塊玉璧。十年之後,一名使者從東向西而行途經華陰,遇見一名黑衣人手持玉璧將其攔住。他對使者說:「請把這塊玉璧還給鎬池君,今年祖龍死。」使者聽不明白想詢問之時,那黑衣人已經不見了蹤影。感覺不對勁的使者回到咸陽就把這件事告訴了秦皇。秦皇聽過之後瞬間明白,祖龍指的就是自己。他沉默了好大一會才說:「山鬼最多知道一年之事。」就散了朝。過後秦皇還對別人說:「祖龍指的就是人的祖先。」之後他便找人鑑定了玉璧,一查之下才知道是自己十年前在渡江祭祀水神的那塊玉璧。始皇已然知道自己死期將近。李白將「持璧與客曰:為我遺鎬池君。」十一字刪成五字,凝練字句得非常精緻。鎬池君指水神,秦以五行中的水德為王,故水神相當於秦朝的護國神,華山神預先將秦的滅亡的徵兆,告知水神。第六句「明年祖龍死」,祖龍即指秦始皇。本句就無須點明,即知為華山君傳語,簡潔了當地預告了秦始皇的死訊,果然在隔年秦始皇便如同預言殞落。以上六句,看似李白複述故事本體,利用剪裁點染得宜,但這首詩並不僅僅停於此,反而此詩精神發越之處,主要在後四句,本詩最傑出的地方便是融會史料與傳說於一爐的後四句:「秦人相謂曰:吾屬可去矣!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東晉詩人陶潛的〈桃花源記〉通過李白創作化用為神話,讓避秦於桃花源之人與《史記》所記載秦皇的神話故事相互銜接一起,這種過人的想像力,把這一故事和上面六句中的故事,摻和在一起,似乎桃源中人所以避秦隱居,就是因為他們得知鄭客從華山君那兒得來祖龍將死、秦將大亂的消息。所以七八兩句用「秦人相謂曰:吾屬可去矣!」輕輕地把兩個故事天衣無縫地聯繫在一起了。「秦人相謂曰」之前省去了鄭客傳播消息,使得行文更加緊湊。「相謂」二字寫出秦人傳說時的神情,躍然紙上:「吾屬可去矣」一句則寫出了他們堅決而又輕鬆的感情,這些都是此詩神妙之處。 在始皇帝死前,各種異象在秦人中流傳的越來越廣。其中不乏小隱於市的異能之人提前看到秦始皇即將退出歷史舞台、秦朝要兵戈四起的天象,故有〈桃花源記〉:「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最後李白將使者遇神人傳語,秦人間廣傳預言天象和信天意之人進入桃源的歷史過程,濃縮在了一首短短的古體詩中,以「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兩句結住全詩。「春」字,承桃花春開,取春色美好之意。用「千春」而不用千秋,說明他對桃花源的讚美。這兩句反映了李白對桃花源的嚮往和對塵世生活的厭惡。一旦進了世外桃源,就永遠與這混濁紛亂的人寰相隔絕了。 這首詩寫得非常巧妙。表面看,全詩無一句不是講神話傳説故事,但結合社會現實,又無一句不是針對唐朝時事,具有濃烈的政治色彩。李白游仙作品中,往往為讀者描繪迷離恍惚、驚心動魄、充滿神奇色彩的意境。華山的險峯,蜀地的棧道,天上的明月,地上的黃河,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要極力闡述出那神迷離奇的傳説,散逸出濃郁的超凡脱俗之氣。然而,此詩中的故事,本來已是那樣古怪離奇,詩人不僅沒有如往常一樣,濃墨重彩,肆意點染,反而有意將其神迷色彩淡化。使人們讀來,覺得那彷彿既非神話,亦非傳説,而是實實在在確實發生過的事。這種強烈的真實感,大大增強了詩歌的藝術感召力。 同時,詩人寫詩時可能預感到安史之亂的某些徵兆,所以引喻故事,借古喻今,以表遁世避亂的歸隱思想。結筆悠然而止,不再寫入桃源後發生的種種,不但行文簡潔,而且餘音嫋嫋,也令人起不盡之思。期待我們下次的相會。

    【元瓅玩樂誌】開麥拉,影視播不停!S3EP11__《浪漫速成班》、全道嬿、鄭敬淏、楊熙勝|元瓅書坊

    【元瓅玩樂誌】開麥拉,影視播不停!S3EP11__《浪漫速成班》、全道嬿、鄭敬淏、楊熙勝|元瓅書坊
    如果看慣韓劇的朋友們,應該都有共同的認知,不論再怎麼驚悚懸疑的劇情,幾乎都會帶入浪漫的愛情橋段,大半都會有這類想法:韓劇不給一點浪漫就不是韓劇。如此說來這麼討論韓劇也是屬實,不過當我們仔細檢視進入串流平臺以來的韓劇,浪漫情節雖有,但是他們觸及的各類議題,卻是值得對相同屬於亞洲國家的臺灣,值得借鏡的地方。 臺灣的戲劇,我們多半看到的內容,可以融入亞洲市場的幾乎都帶著「小清新」風格,如果要說臺灣與韓國得以銜接得上,得屬周杰倫與桂綸鎂主演的《不能說的秘密》這部跨越時空的愛戀,這類看似情節老梗,卻受到亞洲市場的青睞。也連帶著最近2023年7月起上演的《今生也請多指教》這位少喝了忘了前世今生孟婆湯的女孩兒潘知音,追尋著愛戀者文瑞夏。穿越各種障礙來到另一個時空異世界,無非就是要追索答案,或者是追尋著那位超越生死而相知相許的人兒。 那麼浪漫之必要,在充滿抒情情懷的亞洲市場,「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復生」的生死愛戀,一直是為大家所共同喜愛。那麼平凡的愛情呢?是不是在不斷忙碌與彼此錯過中,曾有過似曾相識的邂逅,就在彼此真誠對待,反而在千千萬萬的人群裏找到了彼此,開始一段既平凡又不平凡的情感。 如果喜歡戲劇的大家,看一部作品總不免打開維基百科或百度百科,去瞭解一點作品的簡單介紹,打造《浪漫速成班》的班底,其實一點都不陌生,《海岸村恰恰恰》的導演柳濟元;至於編劇是《認識妻子》的楊熙勝,這類溫馨愛情喜劇,大家都不陌生。比較耐人尋味的是究竟何以吸引坎城影后全道嬿與尚在《機智醫生生活》的鄭敬淏兩位演員,擔任這部過於平淡無奇的愛情劇呢?身為觀眾的我以為,真正讓這兩位重量級演員攜手並肩演繹《浪漫速成班》的原因正是「平凡」,兩位平凡的人物:南行善的母親發生車禍身亡,姊姊丟下女兒杳無音訊,放下手球國家代表隊的奧運金牌夢想,獨立撫養外甥女,以及亞斯伯格症的弟弟南友才的女性,對於社會地位、愛情、婚姻已然帶著「我就是這樣過一生」,賣小吃便當的老闆。說要有夢想,實在談不上,可以餬口就已經不錯了。這類人物設定,就是我們熟知的日常女性,不上不下的30-40歲,身上流著母親會做菜的DNA,還可以養活一家子,免於挨餓受凍,甚至不瞭解叫著南行善媽媽的外甥女期待可以考上好大學的夢想,一切的一切都被生活的重擔已經把生活品質這回事壓到最低。 那麼鄭敬淏所擔綱的崔直說呢,可說是南行善的對照版,他擁有號稱「一兆韓圜的男人」,住著頂流的人工智慧型高樓洋房,他是驕傲補習班數學王牌講師,受到青年學子的追捧,在網路串流平臺上,他的講課可以上衝十萬人次,一流的講課技巧,主導補習班開課的生死大權,補習班的老闆也不得不臣服於他。他卻是韓國高知識份子與身處高位者的縮影:需要仰賴安眠藥的睡眠障礙者、飲食焦慮症下的厭食者、夢魘纏身的恐慌者。崔直說非常清楚自己呼風喚雨的能力,但卻是道道地地的都市孤獨者,沒有朋友沒有興趣,天地之大,彷彿僅剩自己一人。 因此,當劇名為《浪漫速成班》,人生真的浪漫嗎?一段美好的情感為總結嗎?即或不然,是不是一場相親決定自律神經可以經過個人操控,可以決定自己要愛上誰不愛上誰?顯然沒有那麼簡單。《浪漫速成班》劇裏透顯的是當你位居高端,可能是高處不勝寒;當誤以為是攀高枝,則是眾矢之的;當網際網路成為一切時,盲目的崇拜與流言蜚語都足以污名化一個平凡的人。《浪漫速成班》賣的不是浪漫,賣的是真實:升學主義籠罩下的韓國年輕人的出路就是上補習班,上SKY頂級大學,確保未來衣食無虞。 你以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捍衛你的存在,我打算讓你擁有一切,因為這才是我心中的你,當這一切都在眼前灰飛煙滅之際,一直秉持著姊姊信念一定要保護崔直說的智動喜室長,從自己編織的幻象裏破滅的是,原來崔老師依舊是個凡胎,可以為愛情既煩惱又狂喜,他對崔直說近似瘋狂的崇拜,如同碎裂的鏡子竟都瓦解殆盡。 那些為了子女升學與面子至上的母親們,聚集一起不是談美姿美儀,而是補習班的小道消息,甚或命題試卷的流通,有評論人認為這部作品根本比不上《天空之城》的變態,但《浪漫速成班》是一般家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困境,是一般高級中學的家長們企盼著有朝一日飛上枝頭,深怕躋身不上金字塔頂端,升學至上的中產階級。 彷彿一面面照妖鏡,照遍了真實的亞洲現狀,眼見是一幀幀人物群像,忙忙碌碌的中產階級的人們,為己身謀出路。唯一的光芒是南行善與崔直說的愛戀,他們的浪漫彷彿開了小小的一道救贖之門,原來在兵荒馬亂的生活中,愛情的存在是唯一喘息的所在。 以上就是本期的節目,喜愛我們元瓅書坊節目的朋友們,請多多訂閱我們的pocast,如果願意對書坊進行小額贊助的朋友,請掃一下我們粉絲頁的QRcode,感謝大家的支持與幫助,我們下期再見。

    【元瓅玩樂誌】每週一畫S4EP22_《雲山幽趣圖》、陳繼儒|元瓅書坊

    【元瓅玩樂誌】每週一畫S4EP22_《雲山幽趣圖》、陳繼儒|元瓅書坊
    陳繼儒,明季山人的代表,與董其昌同樣是松江畫派人物,陳繼儒的小品文《小窗幽記》展示了個人日常的生活。在29歲前陳繼儒熱中功名,28歲與董其昌相約定一起參與科考,兩人雙雙落榜,便決定不再追求功名,開始山人的生活,他們交往了一輩子,整整80年左右的時間,詩書畫作彼此相互切磋。然而陳繼儒並非因此遠離塵俗,依舊與朝中顯貴有密切的往來而被人稱為「翩翩一隻雲中鶴,飛來飛去宰相家」。正因為如此,陳繼儒的書畫流通於畫壇,為人所重視。陳繼儒的繪畫與書法一樣以淡逸取勝。專擅於山水、梅花,宗法董源、巨然、高克恭、黃公望、倪瓚等,尤其熱愛黃公望的書畫作品。造就陳繼儒山水畫創作多以仿擬宋元畫家為多數。 本期所要介紹的是典藏於遼寧博物館陳繼儒的《雲山幽趣圖》,絹本淡墨色,縱110.4公分,橫54.6公分。於圖上識款「眉公」,鈐朱文印「眉公」,白文印「腐蝕」。本幅畫作仿巨然筆意,同時刻意於遠山繪畫採用米家山水米點皴加以點染。本畫作茂樹濃蔭又疏林淡影,間以屋舍小橋,而濃淡煙雲悠然於山谷之間。全幅風格空遠清逸,留白處與山巒層疊形式略近米氏父子的繪畫風格,結構謹嚴,意境清新,富有層次變化感。 《雲山幽趣圖》構圖採遠景,中景、近景三段式。遠景高山巍峨,山巔圓渾秀潤,山上有攔腰白雲,飄忽似山中嵐氣。「以點代皴」的筆墨手法,整座山煙雲密佈,呈現江南雨後的苔滑狀。遠處的斜坡、河堤上到處是參天大樹,枝葉繁茂,大樹下還有幾棵小樹,形成了一片濃蔭,使烈日炎炎的崎嶇山丘也顯得生機盎然,讓觀賞者感受到沁涼的快意。中景處,煙雲縹緲的山際依稀可見崇山聳立樹叢掩映,運用深淺濃淡各異的米點皴層層點染,使得水墨淋漓,山峰萬千氣象展現在觀畫者的眼前。近景坡石和堤岸上雜樹叢生,這參天古樹,枝長葉茂,大樹下又有幾棵小樹,形成一片濃蔭,使得坡石與丘陵之中有歇息之地,得以令觀者領略樹木垂蔭之趣。遠景與近景之間為一片空曠之地,作者以虛代實呈現空濛的煙樹繚繞虛幻感。 畫家筆墨著力於墨色渲染,彷彿雲山瞬息萬變,縹緲無定,片片白雲,從右邊飄向另一邊,無拘無束地在畫面中徘徊。山峰用淡墨勾出輪廓,山景稍事渲染,卻仍有簡筆草勾的痕跡,且留出大片參差空白,以示白雲,近景處群樹成行,勁枝繁葉,樹叢之中隱現出草舍屋宇。畫面左下方皆為溪水,平靜無漣,其間板橋空架,難尋人跡。空谷靜謐,當是盡幽盡靜之地,似為作者避世隱居之所。 畫家在全圖水暈墨章,濕筆渲漬,巧妙地駕馭墨色的漸層變化。作者用濕筆畫滿全圖,將墨色的漸層變化發揮得淋漓盡致。畫中穿鑿的景物,擺佈的高低,山嵐起伏,都以此為上。本幅畫作右下方枝繁葉茂、樹蔭茂盛、柔枝搖曳、屋舍點綴、小橋參差、溪澗隱現,由近及遠,次第縱深;山形樹影、中景疏林過渡到遠處,山形樹影,橫筆簇落,以點為皴。《雲山幽趣圖》雖以墨韻為勝,骨力略嫌稍弱。但整幅畫作以S形的山峰相映襯,不失陳繼儒個人筆墨風骨。本幅作品左上角自題「仿巨然筆意」,可說是向五代北宋初年繪畫致敬。惟近景處的坡石礬頭採行董源巨然的長披麻皴皴擦相結合,利用墨色濃淡乾濕的變化,更具真實感,尤其樹木及近處坡石筆墨曲盡變化,乃是自家本色。 《雲山幽趣圖》呈現一片山谷的寧靜,在幽靜中竭盡所能,展示陳繼儒避世隱居的姿態。畫法近處山石用筆,連皴帶擦,遠山不分葉,近樹橫點,描繪出江南秀潤的景致。 陳繼儒的山水畫作,從不諱言臨仿宋元名家畫法,並在題識中加以標榜,雖處處摹古,並不是泥古不化,而是能夠脫窠臼,自成風格。其畫法特點,在師承古代名家的基礎上,以書法的筆墨修養,融會於繪畫的皴、擦、點、染之中,因而他所作山川樹石、煙雲流潤,柔中有骨力,轉折靈變,墨色層次分明,拙中帶秀,清雋雅逸。董其昌評其山水:「眉山胸中素具有一丘壑,雖草草潑墨,而一種蒼老之氣,豈落吳下畫師恬俗魔境。」陳繼儒的作品,無論是書法還是繪畫都表現出古拙、樸實、淡遠的意境,深具濃厚的文人氣息。 下週我們將持續介紹陳繼儒的其他作品,歡迎大家的收聽。

    【元瓅玩樂誌】詩詞曲韻的前世今生S4EP13__李白、〈古風(其二十六)「碧荷生幽泉」〉|元瓅書坊

    【元瓅玩樂誌】詩詞曲韻的前世今生S4EP13__李白、〈古風(其二十六)「碧荷生幽泉」〉|元瓅書坊
    唐朝的四川還屬於未曾開發的狀態,崇山峻嶺圍繞著盆地,雖然設置了劍南道以及山南山東等道,但卻地屬邊境。有長江奔騰在群山之間,雖然長江是重要的水道,但河流在四川境內湍急,有灩澦堆這樣著名的險灘,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不是一句空話。雖然峻嶺裡的盆地是如此肥沃妖嬈,富甲一方。李白從四川出,正值盛唐國勢強盛之期,多數人渴望建立功業,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認定「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功業自許,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實現「談笑安黎元」、「終與安社稷」的理想。 李白在唐朝和文學史上可說是一個奇蹟。巴山蜀水的神秘,身為意氣風發的李白半道半俗的裝扮,還有開口那種無所顧忌的率直和浪漫。是李白的才華也是四川的屬性。據說李白的先祖是涼武昭王九世孫。更有一種說法,他的出生地在今天的吉爾吉斯坦,也就是唐朝的碎葉城。無論李白是襁褓中來到的四川,還是在童年時期來到的四川,都足以證明他有非常健康的體魄,經得住長途跋涉。以至於現在還有一種說法說他有胡人的血統,所以天生豪邁。 天府之國,山水壯麗,滋養十五歲前的李白健康的體魄,神奇的想像,還有四川山水孕育的特殊的浪漫氣息。他的家庭無疑是相對富庶的,他接受良好的啟蒙教育,這些教養使他在創作與積極用事下,得以無限的開展;但也正是古書的浸潤,幻想加對外面世界的熱情,他在學習了道教和劍術的三年後,決定出去看看。當然首先是把四川遊歷了個遍。李白24歲遊歷,27歲在安陸娶妻,《古風》(其二十六)「碧荷生幽泉」則是李白41歲左右的作品,正是進入長安與吳筠道士、玉真公主往來的時間,也是他人生第一次有機會進入權力核心,因此本詩色調斑斕,充滿蓬勃朝氣,不妨就由我們帶領大家進入李白《古風》(其二十六)「碧荷生幽泉」的世界。 碧荷生幽泉,朝日豔且鮮。 秋花冒綠水,密葉羅青煙。 秀色空絕世,馨香為誰傳。 坐看飛霜滿,凋此紅芳年。 結根未得所,願托華池邊。 李白《古風》組詩五十九首,這是其中的第二十六首。看詩意應該作於應詔前不久,四十來歲,或許已有些許的白髮染鬢,從而感慨萬千。此詩借碧池芙蓉暗示自己的才高道潔,並希望舉薦給皇上。這首以《古風》為題的古體詩,實可看作一首詠荷詩。 開頭兩句「碧荷生幽泉,朝日豔且鮮。」寫的荷花早上開放的鮮艷,但是一個「幽」字,點出了荷花立根的地方,不是普通的水池。這也證明李白對自己身份的驕傲,他不同於普通人的出生,是在極其聖潔幽靜之地生長的。而且一開就讓人驚艷。如同李白或多或少都會在詩作中強調出身名門貴冑,就在這一池碧荷,荷葉片片碧綠,生長在深幽之泉。又在明媚的朝陽映照之下,朵朵荷花嬌豔鮮潤,奪人眼目。就在李白隨意興步行走在山中,偶然看到某處幽泉的一池碧荷,秋日陽光普照,本就色澤斑斕充滿生機,李白便在絢爛的朝陽裡發現了一池荷花。 接著,三四句「秋花冒綠水,密葉羅青煙。」時令已至清秋,綠幽幽的水面之上,愈顯亭亭玉立的花朵顏色之麗,密密的簇擁碧葉之上,淡淡地彌漫著青色的薄霧,彷彿給美麗的荷花們披上了一層朦朧的輕紗。「冒」、「羅」二字用得巧妙:「冒」字賦予出水芙蓉以動態美;「羅」則是將青煙籠罩綠葉的形態寫得生動傳神。那秋日的荷花娉婷裊娜的搖曳在水面上,密佈的荷葉,羅列在淡淡的青煙中,這裏的「青煙」,應該就是山林幽深處。作者彷彿置身於仙境,這個向上生長的力量何其的茁壯,荷葉田田太俗氣,李白的荷花是天池荷花,不是密密的蓮葉何田田,葉子是如煙如霧,虛幻縹緲,在秋意正濃之際,青翠的蓮葉襯托得荷花出水,有了秋花綠水的洗鍊,那煙霧才來得特別的清淡,而荷花卻顯得更加的明艷。 第五第六句「秀色空絕世,馨香為誰傳。」看到幽泉上如此冠絕人世的嬌荷秀色,大詩人李白不由心生感慨在這樣的幽僻之地,如此的絕世秀色不是在白白虛擲自己的美麗嗎?那清雅的芳香為誰彌散呢?蓮葉的橫空出世,蓮花嬌的豔欲滴,彷彿目空一切,到底是為誰傳遞馨香?或許更是李白暗示自己如同碧荷一般獨自芬芳吧! 第七第八句「坐看飛霜滿,凋此紅芳年。」用了擬人的寫作手法,寫芬芳豔麗的荷花,儘管無比美麗,也只能在漫天飛霜中無奈凋零。如此美麗的荷花,應該有更好的地方,去展示它呀,這個小小幽泉明顯無法讓蓮花展示風華,如此壯麗且美好的容顏,也是李白自憐自賞下,如同在小小的幽泉中無法展露個人才華。 結尾兩句「結根未得所,願托華池邊。」這些秉持著絕世之美的花朵,所生非地呀!真希望它們能夠生長在世人得以欣賞其美的芳華之池邊。表達了自己也像荷花希望生長在華美的池子裡一樣,想望期待有朝一日可以獲得君王青睞自身的才華,得以實踐個人理想抱負。 作者運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達了對自己高潔品性的自信。寫荷花縱然有絕世的美麗,因「結根未得所」,無人為它傳遞馨香,只能凋零,表達自己空有才華,卻因沒人舉薦不能建功立業,坐看年華流逝,心生感慨。 此詩節奏輕快,一氣呵成。全詩以荷為喻,屬詠物詩。寫荷之美,綜以「豔」、「鮮」;分以「花」、「葉」、「色」、「香」;陪以「朝日」、「綠水」、「青煙」;寫荷之不遇,曰「空」、曰「凋」。「秋花冒綠水,密葉羅青煙」中「冒」與「羅」用字極其到位,冒尖而踴躍,收羅而無遺。「結根未得所,願托華池邊」:華池,芳華之池。末二句表達了積極入世的意願。 作者運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達了對自己高潔品性的自信。《分類補注李太白詩》蕭士贇注解也提到:「此篇荷與華池,比也。謂君子有絕世之行,處於僻野而不為世所知,常恐老之將至,而所抱不見於所用,安得托身於朝廷之上而用世哉?是亦太白自傷之意也歟!」雖寫荷花秀麗的花容,清香的氣息,絕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潔。懷才不遇、空任時光流逝的慨歎。寫荷花縱然有絕世的美麗,因「結根未得所」,無人為它傳遞馨香,只能凋零,表達自己空有才華,卻因沒人舉薦不能建功立業,眼見年華流逝,引起心中無限喟嘆,期待可以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當李白進入中央,玉真公主和賀知章親自引薦給唐玄宗,唐玄宗授與翰林的地位,也藉由碧池芙蓉暗示自己的才高道潔,期許貞潔之士有美德,惜其才不得見用,位不得其處的惆悵;秋花綠水,平常詞句,乃利用常見的荷花,看起來平凡,但是經過李白之手,卻寫得格外金風玉露,清爽豔麗,讓這個秋天,格外有著另一種清新和純淨,有一種明朗的秋天的生機。雖華美,卻隱隱帶著秦漢時代的簡樸文風,書寫著盛唐風物。期待我們下次的相會。

    【元瓅玩樂誌】每週一畫S4EP21_《百丈泉圖》、陳汝言|元瓅書坊

    【元瓅玩樂誌】每週一畫S4EP21_《百丈泉圖》、陳汝言|元瓅書坊
    陳汝言畫山水遠師董源、巨然,近宗趙孟頫、王蒙,行筆清潤,構圖嚴謹,意境幽深。陳基說他:「擬古人摹寫山水木石為屏障,瑰詭怪奇可愛」。李日華對陳汝言的評價則是:「繪法宗唐、宋,傅采著色,有李思訓、李營丘(成)之標緻。」 正是陳汝言宗法趙孟頫,繪畫構圖有密切相關,趙孟頫書畫兼擅,其山水畫融合董源、李成,而將紙本繪畫的「乾筆皴擦」技術推向成熟。繪畫漸成文人「寫胸中之逸興」的筆墨遊戲。也因為「元四家」的崛起,使董源、巨然的畫風逐漸成為主流。 本期所要介紹的是典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陳汝言的《百丈泉》圖,縱115.2公分,橫46.7公分,紙本墨色。《百丈泉》圖左上有小字自題:「至正庚子正月二日,廬山陳汝言寫」。此圖意境清幽,風格近王蒙,承襲元季文人畫平淡天真的特色。百丈泉是為蘇州名勝,周南於西元1359年遊覽百丈泉,追想當時山泉清勝,因此撰寫了詩作:「千尺流泉幾屈盤,何人卓錫向巑(ㄘㄨㄢˊ)岏(ㄨㄢˊ),鑿開靈竇雲根冷,分出天池玉乳寒。接竹引流來屋角,隨風飛瀑下林端,清甘未許輕題品,暇日重來裸鳳團」,隔年敦請陳汝言畫成此圖,並題詩贈允元禪師,作為紀念。其他幾則題跋是友人或後人根據詩意與圖畫發抒對畫家與詩人的感念。遊山玩水,詩畫唱和遣興,乃蘇州文人風雅,此見其先端。 此畫並不是如實的記錄當時周南遊覽的細節,只是清描淡寫的用弧形的墨線,描繪平緩穩定的山勢,樹木和房舍的形狀也相對簡樸,清淡自然的點綴於山丘與山腳下。詩中作為主角的流泉飛瀑,隱藏在山谷深處,並不十分引人注意。整幅畫與詩中所要表達的意境有著若即若離的關係。 本幅畫作中央承襲巨嶂式的表現手法,遠景處陳汝言繪出群山層疊,一峰高聳,不斷延伸的崇山峻嶺,陡峭的懸崖,層巒疊嶂接合處有山泉從高處噴湧而下。中景處坡岸上樹木林立,枝葉茂密,有茅屋、樓閣錯落其間。山谷中村落隱現。溪水瀠洄,匯成大河,遠處對岸,峰巒猶現。山勢圓勻,作長披麻皴,承繼了董源、巨然的筆法,但在長披麻皴的運用卻時斷時續,深受王蒙的解索皴的影響。陳汝言運用解索皴筆墨色清淡,線條厚實、鬆透,線條形狀也較圓潤。近景的樹叢可謂排列密不透風,樹梢葉脈排列緊湊,層層相壓,每棵樹的樹葉,每組樹葉都排列十分緊湊。在畫面中間兩株大混點樹,一淡一濃,樹葉緊緊圍繞樹幹,用筆排列緊密不留空隙,一片深秀華滋。每一棵樹都非常飽滿,小路上方的山坡上長有點葉樹,利用小混點點葉,介字形夾葉樹,樹葉相簇相擁。整體造型繁密而不亂,滿而不臃,密而不塞,細閱層層可數,正可謂「樹愈密而氣愈疏」。樹叢的枝幹皆由濃墨而成,樹的小枝與樹幹上有少量淡墨的用筆,中樹幹的外輪廓與樹葉也都是由濃墨勾勒而成,樹形結構十分明顯,注重實景的再現。 近景碎石堆疊,形似「礬頭」,近景土坡與水岸邊的苔點,則代表了落葉、雜草或是土坡與水岸紋理。近水的坡岸為長披麻,舒展流暢。山石為短披麻,較小卻也順直,山上的碎石使用苔點、平筆或有破筆濃淡相間,遠處山峰擠壓,奇詭的山形呈現仙境神秘的氛圍,山腳呈現方形剛硬的山勢,一層一層的曲線疊出山石的肌理,營造出山腳較為和緩綿密的地勢,還有令人觸目驚心的懸崖;平地則是厚而突起、表面平整的陸塊,在平遠舒緩的山石組合增添了許多多變性。 畫面由近至遠,山巒漸次升高;山谷間一股清泉直流而下,注入山腳的潭中;山岫間林木叢生,房舍座座,溪流盤繞而過。山的畫法多乾筆和柔和的短線,山頭多礬石。點苔和畫樹都有北宋董源、巨然的風格,陳汝言雖然構圖上依然繁、密,但在筆意上日益蒼莽、抽象。陳汝言則用筆雖見粗闊,但勾、皴依然縝密、清潤,可以看出王蒙對他的影響。 總得來說,陳汝言運用繁筆,繁密的皴擦,以細密的苔點,表現出畫面單純清爽之感,讓觀賞者足以在綿延清曠的山水中,體會山水的寧靜致遠之感。陳汝言的《百丈泉》圖不是孤立地描繪自然物象的外形,追求表面的華美,而是求其自然的實質美,讓我們可清晰的感受到水墨描繪蔥蘢鬱鬱勃發的山間景致,流暢的線條,乾淡的筆墨使畫面無處不流露出自然清雅的韻味。陳汝言深得王蒙的復古筆法,但在空間佈局與處理上,則融會了宋代以來發展的空間概念,表現的意境更加深遠,相對複雜的山水樣式,讓陳汝言有別於其他畫家,融合多樣皴法創造個人簡鍊率性寫意的意味。 下週我們將來到松江派大家陳繼儒的作品,歡迎大家的收聽。

    【元瓅玩樂誌】詩詞曲韻的前世今生S4EP12__李白、〈古風(其二十四)「大車揚飛塵」〉|元瓅書坊

    【元瓅玩樂誌】詩詞曲韻的前世今生S4EP12__李白、〈古風(其二十四)「大車揚飛塵」〉|元瓅書坊
    唐玄宗開元十八年(西元730年)春夏,李白「捲其丹書,匣其瑤瑟」(〈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昂首西向,初入長安,從此開始了他干謁求仕的生涯。而此時大唐氣象背後卻是不可遏止的衰頹與腐敗。唐玄宗李隆基重用宦官,北軍有王毛仲,內庭有高力士,軍權政務,皆出其手。他們恃寵驕橫,「持節傳命,光焰殷殷動四方,所至郡縣,奔走獻遺至萬計……於是甲舍、名園、上腴之田為中人所占者,半京畿矣。」(《新唐書‧宦者傳上》)李白深感朝廷用人忠奸不明、賢愚不辨的腐敗,憤而寫下這首刺時諷世的《古風》(其二十四)「大車揚飛塵」。 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 中貴多黃金,連雲開甲宅。 路逢鬬雞者,冠蓋何輝赫。 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 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跖。 唐玄宗的後期,政治由開明轉為腐敗。他寵任宦官,使這些人憑藉權勢,大肆勒索,據《新唐書·宦官傳》載:「開元天寶中,宦官黃衣以上三千員,衣朱紫千餘人,……於是甲舍、名園、上腴之田為中人所占者,半京畿矣。」唐玄宗酷愛鬬雞,在宮中建雞坊,選專人馴養。於是,鬬雞人便成為特權階層。據唐人陳鴻《東城老父傳》云,當時被稱為「神雞童」的賈昌,由於得到皇帝的愛幸,「金帛之賜,日至其家」,有民謠說:「賈家小兒年十三,富貴榮華代不如」。這些宦官和雞童恃寵驕恣,不可一世。其時李白在長安,深感上層統治者的腐敗,這首《古風》就是針對當時現實而作的一幅深刻諷刺畫。 詩的前八句「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中貴多黃金,連雲開甲宅。」寫宦官、雞童的豪華生活和飛揚跋扈的氣焰。詩人對這些得幸小人的生活並沒有進行全面描寫,只是截取了京城大道上的兩個場景,把它巧妙地勾畫在讀者眼前。 第一個場景寫宦官。詩一開始,就像電影鏡頭一樣,推出了一個塵土飛揚的畫面:「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亭午」是正午,「阡陌」原指田間小路,這裡泛指京城大道。正午陽光最盛,,卻暗然不見阡陌,可見塵土之大。而這樣大的塵土是「大車」揚起來的,這又寫出了大車之多與行駛的迅疾。這是寫景,為後面即將出現的人物作鋪墊。那麼,是誰這樣肆無忌憚地飛車疾馳呢?詩人指出:「中貴多黃金,連雲開甲宅」。「中貴」,是「中貴人」的省稱,指有權勢的太監,以「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烘托氣氛,使用誇張的筆法描寫這些「中貴人」。「甲宅」,指頭等的宅第。「連雲」狀其量,宅第高而且廣,直連霄漢。詩人不僅寫出了乘車人是宦官,而且寫出了他們為什麼能如此目中無人,因為他們有勢,有錢,他們正驅車返回豪華的宅第。 這裡詩人既沒有直接描寫車中的宦官,也沒有描寫路上的行人,只是通過用車馬揚起的飛塵和遮天蔽日的陰霾來暗諷宦官車馬聲勢的浩大,同時也隱晦表達出當時的政治環境的晦暗。連雲的宅第,來渲染氣氛、顯示人物,有烘雲托月之妙。 另一個場景寫雞童,又換了一副筆墨。寫「中貴」,處處虛筆烘托;對「雞童」卻是用實筆從兩個方面進行正面描寫:一是寫服飾。「路逢鬬雞者,冠蓋何輝赫!」鬬雞人與宦官不同,他是緩轡放馬而行,好像故意要顯示他的權勢和服飾的華貴。在「亭午」陽光的照耀下,他們的車蓋衣冠何等光彩奪目!二是寫神態。「意態由來畫不成」,一個人的神情本來是很難描繪的,尤其是在短小的抒情詩裡。唐玄宗寵信宦官,讓他們佔據京郊的甲第、名園、良田竟達一半;又酷愛鬬雞,當時王公貴族也都以鬬雞為樂,形成風氣,有些人甚至靠鬬雞的本領而獲得高官厚祿。作者寫這首詩時正在長安,根據自己的見聞,刻畫了宦官的顯赫和鬬雞徒的驕橫形象,從而對唐玄宗的腐朽政治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譴責。全詩前八句四句一組,分述「中貴人」與「鬬雞者」之囂張氣焰。 承四句「路逢鬬雞者,冠蓋何輝赫。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寫鬬雞者。首先直接點出鬬雞者的身份,用「路逢」與上節自然銜接,過渡得天衣無縫,毫不給人以突兀之感。接下來三句一句緊似一句,一步更進一步地描述其勢焰薄天的神態。「冠蓋何輝赫,鼻息干虹蜺」,這種不可一世的驕橫神態,任何人見之都會恐懼。所以「行人皆怵惕」。從側面繼續刻畫這幫得勢小人的醜陋嘴臉。寫「中貴」者,由環境至人物,處處烘托;寫「鬬雞者」,從人物至神情,層層渲染。以傳神之筆墨,敘寫小人得意之氣勢,輕薄誇張之情狀,歷歷在目。 詩人對於鬬雞者的描述是用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方式,先是通過「冠蓋」的「輝赫」側面烘托出鬬雞者的靡侈,通過誇張的修辭手法,正面描述鬬雞者囂張跋扈的嘴臉,似乎鼻息都能沖散雲彩,讓行人驚怕不已,這是怎樣的囂張氣焰,其實也展現出了這些人不顧百姓的死活,任意妄為的模樣。 但李白寫來卻舉重若輕,他先用了一個誇張的手法,把筆墨放開去。「鼻息干虹蜺」,虹蜺即虹霓,鼻息吹動了天上的雲霞,活現出鬬雞人不可一世的驕橫神態。繼而,詩人又把筆收回來寫實:「行人皆怵惕」,行人沒有一個不惶恐的,進一步用行人的心理把雞童的勢焰襯托得淋漓盡致。真是傳神寫照,健筆縱橫。 最後兩句「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跖。」主要寫詩人的感慨。「洗耳翁」指許由。據西晉皇甫謐《高士傳》記載:「「堯又召(許由)為九州長,由不欲聞之,洗耳於潁水濱,時其友巢父牽犢欲飲之,見由洗耳,問其故。對曰:『堯欲召我為九州長,惡聞其聲,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處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誰能見子?子故浮游,欲聞求其名譽,污吾犢口。牽牛上游飲之。』」說明在上古時期堯曾想禪讓天下給許由,許由不接受,認為這些話污了他的耳朵,趕緊去水邊洗耳。世上沒有了像許由那樣不慕榮利的人,誰還能分得清聖賢(堯)還是盜賊(跖)呢?詩人鄙夷地把宦官、雞童等佞幸小人看成是殘害人民的強盜,同時也暗刺當時最高統治者的不辨「堯與跖」。 這首詩通過對中貴和鬬雞人的描繪,深刻諷刺了佞幸小人得勢後的囂張氣焰,對當時的黑暗政治表示了憤慨。詩的前八句敘事,後兩句議論。敘事具體、形象飽含諷刺,最後的議論便成為憤慨的自然噴發,一氣貫注,把感情推向了高潮,由諷刺佞幸小人,擴大為放眼更廣闊的視野,對天寶後期朝廷上下沉溺於鬬雞遊戲,以及鬬雞人由此獲得寵幸過著驕奢淫逸生活,以及由此帶來的統治階層腐朽和整個社會風氣的改變,所作的揭露和批判,確實異常真實的。 唐人鄭處誨的《明皇雜錄》云:「唐玄宗以酉年酉月生,好鬬雞而亡其國」。批判唐明皇驕奢淫樂,喜愛鬬雞之類遊樂而導致政治混亂而亡國。晚明學者張岱在《陶庵夢憶》中也證實了這段記錄,稱「一日余閱稗史,有言唐玄宗以酉年酉月生,好鬬雞而亡其國。余亦酉年酉月生,遂止。」 這首《古風》二十四寫作時間,李白正在長安作翰林供奉,此情此景應當是其目睹,是唐玄宗後期糜爛生活和昏聵朝政的現實批判。李白也不只在這一首詩中對天寶年間朝廷和權貴者沉溺的鬬雞遊戲、尤其是背後的政治亂象作出批判。元代蕭士贇為這首詩作注:「此篇諷刺之詩,蓋為賈昌輩而作,末句謂世無高識者,故莫知此等為跖行,而太白之為賢人也,亦太白不遇而自嘆矣。」徐禎卿也這麼說:「此篇譏時貴也」,也是在譏諷當時的權貴們,正是李白寄寓在長安時,對於這些群小人的豪奢,有感而作。期待我們下次的相會。

    【元瓅玩樂誌】每週一畫S4EP20_《山水圖》、吳彬|元瓅書坊

    【元瓅玩樂誌】每週一畫S4EP20_《山水圖》、吳彬|元瓅書坊
    明代畫壇對「古」的理解,其一來自於董其昌認知的「以拙為古」,用短線條及不合乎視覺邏輯的構圖方式來詮釋古意;第二是「以奇為古」,山水脫離了自然地貌的型態,造型更為奇特扭曲,有種非現實的美感,學者稱之為「晚明變形主義畫風」。 其中最為人稱道的是吳彬,吳彬既有偏向於儒者般隱世的作為,在家篤信佛法,但又因畫藝見知於世,同時又與晚明居士活動相互聯繫。晚明士人兼論佛法風氣極盛,以居士身分護持佛法者更不在少數。 吳彬山水畫向以奇特著稱,如譚宗濬所言:「文中荒怪,脫去筆墨,如險服驚人,詎循軌則。」他認為吳彬繪畫脫離了傳統繪畫筆墨蹊徑,以荒怪奇險的畫面令觀賞者震懾於畫作。吳彬山水畫最特別之處,在於他以畫石的方式來畫山,因特別凸顯細節特徵而導致畫面空間感的缺失,從而創造一種不真實感。吳彬面對山水時是採極近距離之石,畫出的也是石之細節特徵和微觀的空間感。當他將這種方法挪用到高山大壑的描繪中,畫作中山石細節顯得過於細膩和富有質感,就如同觀看置於放大鏡下的山石,而與遠觀的宏偉構圖相互矛盾,二者很難統攝於一個畫面。觀賞者一方面震撼於真實的細節刻畫,一面卻產生了不自然的荒誕感。 本期所要介紹的是典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吳彬的《山水圖》,紙本淺設色,縱282.6公分,橫57.5公分,本幅畫作作者款識吳彬己酉(也就是明神宗萬曆三十七年西元1609年)仲夏。枝隱吳彬寫。 本幅畫作聳山峰縱向重疊而上,橫向則見峰峰相接如布幔。就在這非如人間的山峰谷地,卻有看似尋常的人物活動、屋舍村落穿插其中,營造出奇特的山水效果。近鄰的山峰往中心合攏靠近,帶給觀看者高聳入雲、宛如幻境的奇異感受。畫中高懸的瀑布彷彿帶來隆隆作響的水聲,而前方正有一座山巒間的小茅亭,其中近景處人們正欣賞山水美景。而在更深山處,座落著一間又一間傍水的寺廟,寺廟為四周山峰包圍,斷絕俗世之紛擾,供人清修隱居。為保持山水畫整體的空間感,吳彬利用皴筆與點苔畫技,增加山巒的聳立感,特別是中景山石的層次,通過層層前後疊壓,塑造山體的前後關係,形成縱深幽遠之感。吳彬仿擬了北宋山水的高懸長瀑,涼亭屋舍及青柳堤岸,畫作手法有別於以濃墨渲染的傳統技法,畫家隨心所欲地調整物像的比例大小、改變山峰造型和體積量感。 吳彬畫中屋宇周圍經常運用虛雲與密林搭配的手法進行處理。他在畫樹林時,樹幹多用雙勾手法,運用靈活多變又入木三分的線條,突出樹木老勁蒼虯之感,而樹葉則多用沒骨法,增加厚重繁密的感覺,大大小小的樹葉連成一片,用墨色濃淡區分前後層次,使密林顯得渾蒙厚重又層次分明。 吳彬對於山間積雲則以留白居多,只用淡墨淺淺勾染輪廓,為的是與密林加強對比,增強視覺衝擊力。密林層層疊疊的「實」與淡雲空靈縹緲的「虛」,增加了屋宇寺廟神秘與奇幻的意境,且屋宇建築周圍的密林能在畫面奇險之餘增加一種安全感,創造對立又和諧的辯證之美。在畫面構圖上也能夠增加層次,顯示出其前後掩映關係,使畫面更加厚重的同時又增添了神秘感,而這種「神秘感」正是吳彬營造奇幻山水意境的獨特方式。 除了屋宇寺廟、流水繁林之外,吳彬山水世界中的山間棧道也是他營造「奇幻」色彩的重要物象。吳彬畫作山路時運用筆尖中鋒,凜凜地凸顯於山脊之上,時而若隱若現地隱匿於山谷深處;有時又忽然顯現於樹林之間,與樹幹的縱向勢態形成一種對襯感;有時又從雲端出現或被雲隔斷,有時又懸掛於山峰峭壁之上創造虛幻,讓人無法理解,不知山間小徑從何處起又何處隱沒,構築瑰麗奇異之景,卻又足以讓觀賞者駐足流連不已。若順著山路看去,有莊嚴的寺廟,高聳的山頂,繁密的叢林,此時山間棧道又作為整幅畫家筆下的山勢外形奇詭,並且用雲霧將層層山巒隔開,以示仙山的高峻,山腳下則是波濤洶湧的川水,山水彷彿「拔地而起」,山勢也異常的陡峭,山中的瓊樓玉宇隱現其間,被眾山環抱。 《山水圖》強調了用墨之法:山岩以墨筆勾輪廓,山間彌漫的雲氣也以細筆淡墨輕勾輪廓,而在其遮掩山峰的部分則不見墨線,以漸淡的墨色使其過渡自然,營造出神話中仙山雲煙縹緲、變幻莫測的神秘氣氛。雖是表現高山峻嶺,但但又有山壑縱深,雲深不知處的神秘性,山體變形,顯示出無人可入的絕境之姿,卻又同時隱現瓊樓玉宇的奇幻景象,並非一味模仿北宋巨嶂山水畫中所表現的隱士居住的簡陋居所,畫家以這些來表達他所繪製的人間真景,而非靜謐的海外仙境,營造出巨嶂山水的「孤獨感」。 吳彬追求「奇」、「幻」的意境與他的信仰有密切關係,吳彬不僅是宮廷畫家,同時也是一位居士。據吳彬同鄉葉向高為其作《枝隱庵詩集序》提道:「吾鄉吳文中,僑寓白門,名其所居曰枝隱庵。日匡坐其中,誦經禮佛,吟詩作畫,雖環堵蕭然,而風神朗暢,意趣安恬,大有逍遙之致。」吳彬用筆高古細膩,其作品常用細如髮絲的線條去表現山體結構,刻畫細緻,足可為晚明變體山水畫一代宗師。 下週我們將介紹另一位晚明的畫家陳汝言的作品,歡迎大家的收聽。

    【元瓅玩樂誌】詩詞曲韻的前世今生S4EP11__李白、〈《古風》(其二十一)「郢客吟白雪」〉|元瓅書坊

    【元瓅玩樂誌】詩詞曲韻的前世今生S4EP11__李白、〈《古風》(其二十一)「郢客吟白雪」〉|元瓅書坊
    「郢(ㄧㄥˇ)客吟白雪」是李白《古風五十九首》的作品中的第二十一首。此詩共八句四十字,化用戰國時期宋玉〈對楚王問〉中「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的典故,生發議論,感歎自己曲高和寡,才高不遇。 李白在長安不到三年的翰林供奉,似夢中而去,夢醒而還;滿懷一腔報國之志,安史亂中從永王李璘軍,結果卻不僅成為階下囚,還險些送了命。現實與理想的激烈衝突,使李白有憂憤不得不發,有塊壘不得不吐。這首《古風》其二十一「郢客吟白雪」,便是李白面對求用、待用心情的失落與傷懷。我們不妨就一起來欣賞《古風》(其二十一)「郢客吟白雪」。 郢客吟白雪,遺響飛青天 徒勞歌此曲,舉世誰為傳? 試為巴人唱,和者乃數千。 吞聲何足道,歎息空淒然。 此詩由於作年不詳。有人稱天寶二載(西元743年)待詔翰林後期憤懣失望之作,此可備一說。不過就其詩作內容推論,此詩當作於李白人生後期的作品。如果把這首作品當作是創作於翰林供奉之時,那麼太白自請還山之心也可說在本詩中萌發。「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這是李白〈與韓荊州書〉 中所引用的當時流行的一句話,藉以表達對韓荊州的仰慕,同時也流露出渴望自己的才能能夠為韓荊州賞識,受到重用。然而,自恃有經天緯地之才的李白,偏偏一輩子也沒有遇到真正的「韓荊州」,始終陷於「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的巨大苦悶之中。 全詩以宋玉〈對楚王問〉之典,自歎曲高和寡,見解和人品均不為別人所理解,只有吞聲廢吟,淒然空對。宋玉〈對楚王問〉中的典故是如此記載:「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陽春白雪」 與「下里巴人」,早已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典故,卻因李白能就典故而生發議論,並將一腔激情與深深的慨歎灌注其中,遂能「化腐朽為神奇」,盡情一吐悲情。由於詩中句句是詩人胸懷的剖露,句句從心底流出,故而讀來不僅不覺其「濫」情,反而更真切地感受到詩人跳動著的脈搏,悲涼的心靈。 「郢客吟〈白雪〉,遺響飛青天」,首兩句看起來似乎沿用典故本意,說郢客所歌「白雪」,聲調激越,響遏青雲,餘音不息。但骨子裡卻是在說,自己宏偉的政治理想,超人的才能,在這個世界上,猶如「郢客」所歌〈白雪〉之曲一樣,超凡卓越,高居於眾人之上。接下去,詩人便把首二句中所蘊含的幽微的心靈狀態,借助比喻,一筆點出:「徒勞歌此曲,舉世誰為傳。」李白終生為自己的理想四處奔波,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曾言「洗硯修良策,敲松擬素貞,此時重一去,去合到三清」,〈冬日歸舊山〉的「修良策」即是指出李白有才可修濟天下的良策,這也正是李白對自己的才華深具信心。認為「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蒼海」(〈行路難〉其一),一直在等待時機。他屢屢自比魯仲連、范蠡、樂毅、朱亥、侯贏、管仲、張良、謝安等,期待有一天,自己也能像他們一樣,做出一番驚天動地、青史留名的轟轟烈烈的大事業,「濟蒼生」,「安社稷」。但他遇到的卻是嘲笑和冷漠,時時感到的是沉重的壓抑和徹底的幻滅。「吟詩作賦北窗裡,萬言不值一杯水。世人聞此皆掉頭,猶如東風射馬耳。」 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有「〈巴人〉誰肯和〈陽春〉,楚地猶來賤奇璞。黃金散盡交不成,白首爲儒身被輕。一談一笑失顏色,蒼蠅貝錦喧謗聲。」所以,他只能感歎自己所吟「白雪」,無人理解,無人賞識。對於一個胸懷大志的人來說,理想的破滅是何等沉重的打擊,懷才不遇是何等的痛苦。一個「徒勞」,一個詰問,不僅僅是世無知音的感歎,也不僅僅是清高的自許與表白,更是絕望後的哀歎,淒涼的酸楚之音,滲透在字裡行間。 既然「陽春白雪」不為世人所賞,李白只得「試為〈巴人〉唱,和者乃數千」。也就是放棄理想,混同世俗,不必「世人皆醉我獨醒」。李白是這樣說的,他也曾這樣做過。天寶三載李白被逐出長安,在巨大的失望與痛苦之中,次年便一頭栽進道教的懷抱,在齊州紫極宮受了道籙,熱衷求仙訪道,企圖以宗教來找到心靈安頓的所在;他也曾「混跡漁商,隱不絕俗」(〈與賈少公書〉),盡力使自己忘卻那些「管晏之談」、「帝王之術」。然而,這一切努力最終都無濟於事,非但不能使一顆熾熱的心冷卻,反而使他更加痛苦,靈魂更為躁動不安。 懷才不遇徒悲歎。前三聯化用宋玉曲高和寡的典故,字面上說有個郢客歌陽春白雪之曲雖聲調激越響遏青雲,國內卻不被認可無人傳唱,而試唱下里巴人,附和者反有數千,實際蘊含自己志向遠大才能超卓,長久等待機緣,總是無人賞識,唯見一些無能小人,反而得以竊據高位。 「吞聲何足道,歎息空淒然」,是這首詩的結句,也是真正點明詩人心境之筆。緊承前二句而來,說明詩人內心蘊含著巨大的痛苦,他是永遠不可能混同世俗,隨波逐流的。面對尾聯面對高才知遇難,卑污投合易的黑暗現實,悲憤填膺卻又無處傾訴,只好徒然歎息抑鬱悲淒。在是非顛倒、黑白不分、良莠不辨的世界,高才者知遇難,而卑污者投合易,怎不令人感慨萬千,徒然歎息! 這兩句中的「何」字、「空」字極耐人尋味,它們生動、準確地傳達出詩人悲憤填膺卻又無處傾訴,只好徒然歎息的抑鬱悲涼。 李白的詩歌,無論是抨擊權貴、揭露現實的黑暗,還是表白理想,吟詠山水,大都如「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情感激越奔騰,文字灑脫不羈。就是他許多抒發懷才不遇苦悶的詩作,諸如〈將進酒〉、〈行路難》、〈贈蔡山人〉、〈月下獨酌〉、〈梁甫吟〉、〈冬夜醉宿龍門覺起言志〉、〈嘲魯儒〉 等,也都在絕望之中,還伴有希望,伴有幻想,情調慷慨高亢,卻絕少寫不便明言的吞聲歎息。而這首「郢客吟〈白雪〉」,較為獨特的是,其中不存一絲兒希望,一點兒幻想,迴盪於詩中的是在憤慨之極以後,以反省、沉思的口吻出之的「吞聲」、「歎息」、「淒然」之情。這種深沉的哀吟與激越慷慨的文字,恰成為李白詩歌中同一主題的兩個不同樂章,彼此映襯,彼此烘托,從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詩人的內心世界。 盛唐國力強盛,士人渴望建功立業,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功業自詡,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實現「談笑安黎元」,「終與安社稷」的理想,他以大鵬、天馬、雄劍自比,〈上李邕〉中說到:「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他希望能夠像姜尚那樣輔佐明君,像諸葛亮復興漢室。〈梁甫吟〉、〈讀諸葛武侯傳抒杯〉、〈永王東巡歌〉、〈行路難〉等都反映了他這些思想。 李白相信憑藉著自己的才能,則可以「出則以平交王侯,遁則以俯視巢汗」,對那些靠著門第蔭封而享高官厚祿的權豪勢要,他則是頭以強烈的鄙視,表現傲岸不屈的性格,他對於當時整體社會極端不安,但也不願意阿諛奉承,也不屑與俗沈浮。現實環境不容許他可以實踐理想,看似採取狂放不羈的生活態度來脫離桎梏,李白表現的樣子是縱酒狂歌、尋仙學道,然而「舉杯澆愁愁更愁」,於是他「一生好入名山游」,書寫大自然成為理想的寄託,筆下的峨嵋、華山、廬山、泰山、黃山等巍峨雄奇,吐納風雲,匯洩川流,詩人桀驁不馴的性格與衝破羈絆的強烈願望,傳神的展現在這首詩裏。期待我們下次的相會。

    【元瓅玩樂誌】每週一畫S4EP19_《畫山水冊山中白雲》、宋懋晉|元瓅書坊

    【元瓅玩樂誌】每週一畫S4EP19_《畫山水冊山中白雲》、宋懋晉|元瓅書坊
    明代宋懋晉長於山水畫的創作,與趙左共同師從於山水畫家宋旭,參以宋元遺法,與趙左相抗衡,有著深厚的傳統藝術格調,他曾經對前賢名跡廣泛臨摹,為最終成就其繪畫風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仙山樓閣,位置得當,為時所稱。兼善寫松,題跋尤奕奕有風韻。宋懋晉的畫藝在松江畫壇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主張「文人學畫,須以逸品為宗」。來到宋懋晉的時代,已有眾多園林冊頁的經典之作,在佈景構圖、點染設色方面都積累了許多經驗,因此以畫冊為主要創作的宋懋晉堪稱松江派重要的畫家。 本期所要介紹的是典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宋懋晉的《畫山水冊山中白雲》圖絹本淺設色,冊折裝方幅式,左側由陳元素題跋,以行草書寫:「 古殿雲忽封,疎林雲自織,山中禁往還,無乃華胥國。」鈐印宋懋晉印、明之父。本幅畫作繼承了「米家山水」以點代線,以暈代皴的創作方式,已然完全突破了傳統山水皴擦暈染、勾線色填的基本格局,可說繼承了米家山水中的表現形式,也可說是在明代山水畫作中,繼董其昌之後,重要的米氏山水畫的臨摹創作者。《畫山水冊山中白雲》佈局取平遠之勢,左邊虛起右邊實收,橫向展開的形勢顯然繼承的是五代以來江南山水畫的體製格局。主體雲山煙樹左右伸展,形象簡約,結構完整,是典型的瀟湘境象而非具體景物的寫照,意在象而不在謹細之形的刻畫,實乃「一片雲山懸之意表」的「胸中丘壑」的表現。 縹緲的雲煙瀰漫層層疊疊,並與峰巒的虛實、起伏相映成趣,頗有無拘無束流蕩不定之趣,其動勢、節奏舒展自然,畫得有形有勢有表情。這正是米氏山水最重要的繪畫表現風格,也是繼米氏家族之後,最具神韻,有著經營之極以及經營之妙處。其畫法是勾染結合,或勾或染或留白,交互為用。以隨意婉轉的淡墨線勾雲頭或前邊的雲層,其樹叢勾畫多為芝草形、弧形、流水形。用線疏簡自如而流動,強化了雲煙動態之美。山勢筆墨的表現上延勾線有暈染,暗部渲染面積較大,雲煙的前後、虛實、厚薄、動靜變化,空間形態的韻致,都處理得很微妙、精到,富於生動的生命氣息。這類畫作風格深具米友仁畫雲煙的意匠經營之妙,從臨摹中超越了前代煙雨江南的造景模式。 《畫山水冊山中白雲》峰巒所呈現的三角形,與雲煙相糾結,雲煙的繚繞使峰巒或虛或實或隱或顯,空間境象濕潤、迷濛,意趣真切而不為斬刻之形。其畫法是先用沒骨法以淡墨潑畫峰巒起伏之印象,然後用破墨法趁其未乾用稍重墨色橫筆打點,積點成片,依峰巒前後、起伏而打在結構轉折之處。在此基礎上又部分用積墨法,以濃墨、焦墨點提。主要以墨色的焦、濃、重、淡拉開峰巒前後層次。為突出峰巒整體和與雲煙的虛實對比,又多次以淡墨烘染,隱去橫點峰巒的筆痕,使之在似有若無之間,突出墨像和整幅畫墨氣的沉穩、渾淪、融洽。 樹叢佈置於坡崗、河畔間,三五成組,連組成片,樹的高低、正斜、濃淡錯落有致,「妙在樹株向背取態,與山勢相映。」樹的幹枝不用雙勾,以墨筆直接畫出。樹葉以橫筆墨點點出,濃淡隨意,視前後層次而定,亦用破墨法加重墨色以示遠近。墨點點染後同樣以烘染隱去刻露的筆痕,畫樹重在取態勢,而不是斬刻之形,強調與峰巒相呼應,取其渾融一體。近處坡崗有大大小小的起伏線以積墨暈染,但不刻意顯現結構線,以不同墨色大渾點點出層次,以示草木蔥蘢之象。右下角近坡略帶披麻皴結構,幾株雜樹、杉樹略帶筆痕,與遠山刻意拉開距離,利用落茄點層層堆疊起的山頭,遠看似有若無隱匿於雲煙霧氣中,近觀亦有著剪影化而不單薄的形體。 《畫山水冊山中白雲》,其用筆之跡不明顯,隱現在濃淡墨點中,墨點似隨意實精到,點點相藉不疏不枯滋潤而秀鬱,於雲煙變滅中,透出生機,頗具清潤秀鬱風格。「以墨運點,積點成文,呼吸濃淡,進退厚薄。」以淡墨點、濃墨點、焦墨點和破墨法、積墨法、潑墨法來豐富墨的層次,增加墨的厚度,又以多次烘染隱去筆痕,使各部分渾融一體。有筆墨而不專意在筆墨,橫筆打點的筆墨符號融洽於繪畫空間境象的生命氣氛中。展現忽遠忽近、煙霧渲淡的雲氣水紋互相纏繞,賦予了畫面墨戲融融的動感;利用米點皴此一虛虛實實的筆墨線條暈染交融,賦予了畫面氤氳隱綽的婉約美感。 宋懋晉山水構圖新奇,山林深邃,樓閣重疊。兼善寫松,壯健秀美。《畫山水冊》十二幅,雲山墨韻圖式風格,展現了一片氤氳用沉穩筆觸與稚拙線條塑造了不裝巧趣的山水意象,深受董其昌、鄒迪光等推重,可謂「松江派」名家之一。 下週我們將持續介紹松江畫派另一位重要的畫家吳彬的作品,歡迎大家的收聽。

    【元瓅玩樂誌】詩詞曲韻的前世今生S4EP10__李白、〈《古風》(其十九)「西上蓮花山」〉|元瓅書坊

    【元瓅玩樂誌】詩詞曲韻的前世今生S4EP10__李白、〈《古風》(其十九)「西上蓮花山」〉|元瓅書坊
    李白早年對自己的政治才能是非常自負的,希圖「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期待自己在匡國濟民方面大有作為。《古風》五十九首正是李白對當時的政治生活「激於不能自已」的諷時、感懷之作,惟有從當時的政治及社會生活的角度,才能真正理解此一大型組詩的內容,正是李白驚人的想像力,善於利用神話與幻想形式,讓他的作品饒富詩意。今天要繼續帶領大家一起欣賞《古風》(其十九)「西上蓮花山」這首作品。 西上蓮花山, 迢迢見明星。 素手把芙蓉, 虛步躡太清。 霓裳曳廣帶, 飄拂升天行。 邀我至雲臺, 高揖衛叔卿。 恍恍與之去, 駕鴻淩紫冥。 俯視洛陽川, 茫茫走胡兵。 流血塗野草, 豺狼盡冠纓。 這首詩做於天寶十五載(即至德元年,西元756年),這是安史之亂爆發的第二年。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當安祿山的叛軍從幽州起兵,占洛陽,破潼關,進逼都城長安。唐玄宗逃往西蜀,太子李亨在靈武(也就是現在的寧夏回族自治區) 即位,改元至德是為唐肅宗。西元756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自稱大燕皇帝,並大封官職,建立個人政權。這時李白正在南方皖、蘇、浙一帶漫遊,訪道求仙,藉以抒懷遣興對黑暗亂世的憤懣和理想破滅後的幽憤。正如他在〈暮春於江夏送張祖監丞之東都序〉中所言:「每思欲遐登蓬萊,極目四海,手弄白日,頂摩青穹,揮斥幽憤」,李白置身於自然山水之間,而卻時時心懷朝廷,顧念人民。因而,當他聽到北方生靈塗炭的消息後,便懷著無比痛惜的感傷,揮筆寫下了這一首《古風》第十九首。至於〈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說到:「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李白在四十四歲結束他在長安的生活以後,曾經到西嶽華山去遊覽過一次。華山秀麗雄偉的景色給他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成了他的詩篇經常描寫的對象,本篇乃作者借華山游仙以「揮斥幽憤」之作。 李白這部作品以遊仙體寫的古詩,時間斷限落在安祿山攻破洛陽以後。詩中表現了詩人獨善兼濟的思想以及憂國憂民的沉痛感情。詩人在想像中登上西嶽華山的最高峰蓮花峰,遠遠看見了明星仙女。「明星」本是華山玉女名,但字面上又給人造成天上明星的錯覺。首二句展現了一個蓮峰插天、明星閃爍的神話世界。玉女的纖纖素手拈著粉紅的芙蓉,淩空而行,游於高高的太清,雪白的霓裳曳著寬廣的長帶,迎風飄舉,升向天際。詩人用神奇的彩筆,繪出了一幅優雅縹緲的神女飛天圖。但「遊仙」並不是他的真正目的,而是把神仙世界當作沒有權貴、沒有黑暗現象的無限美好的境界來追求,藉以揮斥「人生在世不稱意」 的幽憤,並寄託自己渴望自由和個性解放的理想。他遊仙而未遺世,倘佯於幻想的仙境,卻時時眷懷國家,顧念人民。 本篇描繪了飄然飛升於仙境的幻想圖景,藉以表示對黑暗政治的厭惡和決裂,以及對安史亂軍淩虐中原的無比痛恨。全詩有兩層意思: 第一層「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霓裳曳廣帶,飄拂升天行。邀我至雲臺,高揖衛叔卿。恍恍與之去,駕鴻淩紫冥。」由現實到幻想,寫遊仙的經過,展現了一幅飄渺絢麗的神仙境界的活動畫面。李白登上了華山的最高峰—──蓮花峰,遠遠看見明星仙女玉立在雲端。她那潔白的手中拿著一束荷花,身穿用霓虹製成的彩色衣裙,上面還牽曳著一根寬寬的飄帶。飄飄搖搖地往天上飛去。正在李白出神凝望之際,明星竟然來邀請他同登雲臺峰,並給他引見了另一位仙人衛叔卿。李白對衛叔卿表示敬意,長長地給他作了一個揖。而這時自己也覺得恍恍惚惚起來,跟著衛叔卿走了,乘著鴻鵠向高空飛升,飛升…… 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境界!李白不止一次地在詩中表現自己對這種境界的追求,以寄託自己的理想。 詩篇的前六句寫遇仙。開頭一句從現實起步,交待遇仙地點:蓮花峰;第二句便點明遇到的「明星仙女」。隨後四句,對明星仙女的形象進行描繪:「素手」寫出了她肌膚的白淨,素手持著服之可成仙的千葉蓮花,烘托了色彩和丰姿之美,也顯示了她神仙的身份。這句可以說是靜態的勾勒。接著便對仙女進行動態的刻畫:「虛步」、「飄拂」,寫出了輕盈的體態和閒雅的風度,也顯示了神仙舉止的特徵;「霓裳」、「廣帶」,給人以色彩絢麗、飄飄蕩蕩,若實若虛之感,顯示了神仙服飾非凡的特點。這幾句側重於客觀形象的描繪,通過明星仙女這一形象的塑造,寄託自己對自由、美好的無限嚮往,體現了詩人對游仙的憧憬與懷想。 「邀我至雲臺,高揖衛叔卿。恍恍與之去,駕鴻淩紫冥。」七句至十句寫遊仙。「邀」字在全詩的意境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把詩人從現實的蓮花峰引入了仙境。「登」、「揖」、「去」、「淩」,寫出了歷遊仙境的過程。此游仙的過程中,詩人行動的主動性隱約可見,這正展示了李白對自由、解放的熱烈追求。詩中選擇地處蓮花山東北的「有若靈臺」仙山的雲臺峰作為仙人的居所,若實若虛,既給人以現實感,又使人產生一種神秘奇幻的感受,大大增強了詩篇的藝術感染力。 「高揖衛叔卿」的形象,更體現了詩人對衛叔卿敬慕之情。正因為如此,才「恍恍與之去」。這裡,正表現了詩人鄙棄榮利,輕視浮名的性格特徵和與對安祿山的攻陷洛陽取得政權的軍事背叛,以對比襯托神仙境地與現實世界的悖反與衝突。「恍恍」顯示了一種非理智的,不由自主卻又情不自禁的精神狀態。既為進入仙境後異乎尋常的感受抹上一層神秘色彩,又為後文對現實的關注埋下了伏筆。 第二層「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從幻想到現實,寫安史叛軍攻破洛陽後的情形。詩人正「駕鴻」遨遊太空,向下一望,只見洛陽附近的平原上,安祿山的部下到處竄擾;人民被殺戮,遭劫掠,鮮血染紅了野草;而那班安祿山的黨羽,卻如豺狼般各個受封,得意地做起官來了。「俯視」二字把視線由幻想境界引入現實社會,然後居高臨下展現了一組鳥瞰圖。 詩人先勾勒了「胡兵」淩虐中原的廣視縮影圖。「茫茫」,極言「胡兵」之多,侵害之廣;「走」字寫出了亂軍橫行肆虐的勢態。然後以特寫鏡頭的方式,顯示了兩幅畫面:一幅是百姓流血圖,「血塗野草」,足見殺人之多;一幅是群醜得意圖,「豺狼冠纓」,展現在讀者前面的是一幅令人憎惡的群魔亂舞的場景畫面。用這種醜惡的形象作喻,來描繪偽官們冠纓朝服,洋洋得意,不可一世的場面,充分表現了詩人對叛軍無比憤慨的強烈感情。 這一層在全詩中,具有點明意旨的作用,得令讀者聯想起愛國詩人屈原所作的《離騷》篇末的意境,「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其表現方法可謂異曲同工,兩者的思想情懷也是相通的。全詩通過西上蓮花山的幻想,反映了詩人對於當下政治的質疑,卻又眷眷關懷於安史亂軍鐵蹄下的苦難現實的複雜心情,表達了詩人對自由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對於朝廷與國家的熱切憧憬,對人民的同情。 美麗的玉女邀請李白來到華山雲臺峰,與仙人衛叔卿長揖見禮。根據《神仙傳》記載,衛叔卿曾乘雲車、駕白鹿去見漢武帝,以為皇帝好道,見之必加優禮。但皇帝只以臣下相待,於是大失所望,飄然離去。這裡用衛叔卿的故事隱隱然緊扣合著李白自己的遭遇。天寶初年,詩人不是也曾懷著匡世濟民的宏圖進入帝王宮闕嗎?卻終未為玄宗所重用,三年後遭讒離京。無可奈何之際,將衛叔卿引為同調,與之駕鴻雁遊紫冥了。正當詩人恍惚間與衛叔卿一同飛翔在太空之上的時候,他低頭看到了被胡兵佔據的洛陽一帶,人民慘遭屠戮,血流遍野,而逆臣安祿山及其部屬卻衣冠簪纓,登上長安的寶座。社會的動亂驚破了詩人幻想超脫現實的美夢,使他猛然從神仙幻境折回,轉而面對戰亂的慘像。詩至此戛然而止,沒有交代自己的去留,但詩中李白正視和關切現實,憂國憂民的心情,是十分明顯的。 這首詩寫作上的主要特點表現了游仙的浪漫幻想,卻又與現實主義的創作精神緊密地相結合的。前一部分寫遊仙的幻境,運用浪漫主義手法自不待言,就是後一部分寫現實社會,也是立足於仙界,顯現於仙境人物的視野,全詩馳聘「想落天外」 的想像力,展現了一幅仙境、人間兩種境界對比鮮明而又諧合為一的完整畫圖。 在這首《古風》(其十九)「西上蓮花山」裡,詩人出世和用世的思想矛盾衝突,通過美妙潔淨的仙境和血腥污穢的人間,兩種世界的強烈對照表現出來的。造成詩歌情調從悠揚到悲壯的急遽變換,風格從飄逸到沉鬱的強烈反差。然而兩者卻是和諧地統一在一首詩裡,仰賴李白詩人縱橫的筆力、超人的才能和積極的進取精神。 李白後期的遊仙詩,善於運用豐富的想像與神話傳說來表達一腔情懷,將道家神仙的傳說融入瑰麗奇偉的藝術境界,使得作品帶著濃濃的謫仙色彩。這是和他政治上不得志,崇信道教,長期過著尋訪仙山求道、修道煉丹的隱士生活分不開的。但他借遊仙表現了對生命的感悟和對理想的追求,使魏晉以來宣揚高蹈遺世的遊仙詩,再次在詩仙李白再度發揚光大,《古風》(其十九)首可說是最好的見證。期待我們下次的相會。

    【元瓅玩樂誌】詩詞曲韻的前世今生S4EP09__李白、〈《古風》(其十六)「寶劍雙蛟龍」〉|元瓅書坊

    【元瓅玩樂誌】詩詞曲韻的前世今生S4EP09__李白、〈《古風》(其十六)「寶劍雙蛟龍」〉|元瓅書坊
    李白一生好劍,豐城古稱劍邑。詩仙李白不僅文采斐然,尤喜劍術。他在《與韓荊州書》中說「十五好劍術,遍干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劍術自通達」。根據學者統計,《全唐詩》裡李白詩中帶有「劍」字共出現了一百零七次,除去作為地名的「劍閣」三次,「劍壁」一次,武器之「劍」還有一百零三次之多。分佈在一百零六首詩中,約佔全詩總數的百分之十。豐城自東漢建安十五年(西元210年)建縣以來,劃南昌縣南境置富城縣。晉太康元年(西元280年)縣治遷至豐水西岸,改稱豐城縣,雷煥作為縣令掘得干將、莫邪,另一個說法是龍泉、太阿寶劍後,豐城便有「劍邑」的稱號。西元420年後出生的李白註定要與豐城發生不可磨滅的關係!今天就與我們一起來欣賞李白的《古風》(其十六)「寶劍雙蛟龍」。 寶劍雙蛟龍,雪花照芙蓉。 精光射天地,雷騰不可沖。 一去別金匣,飛沉失相從。 風胡滅已久,所以潛其鋒。 吳水深萬丈,楚山邈千重。 雌雄終不隔,神物會當逢。 本詩主要講的是「干將」、「莫邪」兩把寶劍,不妨我們就先來說一說這兩把寶劍所為何來?干將莫邪的神話傳說,最早出自漢朝「劉向」的《列士傳》和《孝子傳》。現流行版本出自於東晉干寶的《搜神記》中,逐漸成為較為完整的神話故事,來到明清時期,則逐漸脱離原有的故事背景和思想意義。 我們就一起來看干寶《搜神記》中所記載的干將莫邪故事:干將,春秋時期吳國人。是楚國最有名的鑄劍師,他打造的劍鋒利無比。楚王得知了這位鑄劍高手,就命令干將爲他鑄寶劍,干將採五山之鐵,精六合之金英,以三百童男童女鼓橐裝炭。干將與妻子莫邪奉命鑄成兩把劍,一把叫「干將」,一把叫「莫邪」。由於知道楚王性格殘暴,干將在將「莫邪劍」獻給楚王之前,將「干將劍」交給妻子傳給兒子,後來果然干將被楚王殺死了。他兒子成年後,完成父親遺願,以牙還牙,爲父報仇。 至於首句「寶劍雙蛟龍」最初所使用的典故是來自於「雙劍化龍」的傳説,出現在《晉書‧張華傳》。據説西晉初建時期,斗牛之間常有紫氣沖霄而起。張華通曉易理,心知其異,他邀請善觀天象的雷煥共卜吉凶,最後得出結論是:紫氣源於豫章豐城,其實是寶劍之精。當時張華是晉朝重臣,他幫助雷煥補得了豐城縣令一職。雷煥到任以後,在監獄地基底下掘出一個石函。石函出土霞光四射,打開之後果然發現有雙劍並列。雷煥當即送其中一隻劍給張華,而留一隻自佩。張華收到劍後發現此二劍是干將、莫邪,於是致書雷煥二劍終當復合。後來,張華被殺,干將劍從此下落不明。而雷煥死後將他所佩莫邪劍傳給了其子雷華。雷華任建安郡從事,持劍路經延平津,腰間佩劍忽然躍出劍鞘掉到河裏。雷華請人入水取劍,入水者不見寶劍,但見兩龍盤繞水底,轉眼間,江水碧波燦爛,浪濤洶湧。當時的人以為這是雙劍復合在此化龍。 這首古風應當是約作於天寶年間(西元742年至西元756年)初年李白在京供奉翰林之時,當為在長安所見所感,感事諷喻之作。 首句「寶劍雙蛟龍,雪花照芙蓉。」作者認為「干將」、「莫邪」這兩把寶劍是一雙蛟龍,它們本就是天生一對,就像雪花映照著芙蓉一般。傳說中「干將」與「莫邪」是兩條龍,那麼是什麼樣的兩條龍呢?李白並沒有特別說明,只是描述,一條龍的鱗如片片雪花,另一條龍的鱗如朵朵芙蓉。李白的比喻真的非常的神奇,這樣的比喻既可以比喻龍,也可以比喻劍,且雌雄有別。一把是雪白的干將劍,一把是白裡透紅的莫邪劍。「精光射天地,雷騰不可沖。」然而這對寶劍的精氣,光芒直射天地間,即便是雷鳴電閃都無法將其衝去。這就是傳說中,張華看到的現象:斗牛之間常有紫氣沖霄而起,斗宿與牛宿分別是屬於北方玄武星宿四象的星象上,當斗牛兩星宿相互對應時,在此期間,夜晚天空的斗牛之間有紫氣發生。此祥瑞的紫氣,可說是天下將有劇烈的變動,從上文中張華個人對天象帶著半信半疑的想法,他特別請來豫章人雷煥登樓觀天象,雷煥認為是「寶劍之精,上徹於天」。李白就此典故,「精光射天地,雷騰不可沖。」紫氣正源於「豫章豐城」就是張華任命雷煥於豫章豐城縣令,果然雷煥就挖到了兩把寶劍分別是龍泉與太阿。因此寶劍所展現的是照耀天地,集日月之精華,其實是寶劍之精。所以李白這裡的「精」指的就是寶劍之精氣。 這兩把寶劍,雷煥取南昌西山北岩下的土來磨拭寶劍,寶劍發出耀眼的光芒,再拿水盆盛水,將寶劍置於水盆上,光芒更加炫目。雷煥將其中一把寶劍及一包南昌土送給張華,留著一把自己配戴。雷煥也隨之斷言,張華將死於晉朝紛亂的禍事,張華被趙王司馬倫亂刀殺死,果然應驗雷煥預言。隨著張華被殺,他所佩戴的寶劍也不翼而飛,但雷煥也並沒有把自身的配劍掛在張華墓前,卻是將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雷華。雷煥死後,雷華任豐城的州從事,有一天佩著寶劍行經延平津這裏的渡口,寶劍突然從腰間飛出落入湖中,雷華趕緊派人下水尋找,遍尋不著劍,卻看見兩條龍各長數丈在湖裡盤繞,嚇得潛水者跳回岸上。一段時間後,湖水光彩奪目,波濤洶湧,最後還是失去了這把寶劍。正是「一去別金匣,飛沉失相從。」雷華感嘆的說:「先父所說終當化去、張公所說終將合成對,果然應驗。」 李白感慨的不是失劍,而是「風胡滅已久,所以潛其鋒。」慨嘆世上再也沒有人像風鬍子識劍一樣賞識自己,推薦給皇上;所以這兩把寶劍只得一直潛藏著它們的鋒芒。風鬍子,亦稱風胡子、風胡(古月胡)、風壺(水壺的壺),春秋時期楚國相劍師。漢袁康所著《越絕書外傳‧記寶劍》中,記載了風胡爲楚王鑑定「龍淵」、「泰阿」與「工布」三把寶劍;漢朝趙曄的《吳越春秋》中,記載「楚昭王得吳王湛廬之劍,召風鬍子問曰:『寡人得寶劍,不知其名。』風鬍子曰:『此名湛廬之劍。』」爲楚昭王鑑定識別了「吳王湛盧之劍」。「風胡滅已久,所以潛其鋒。」兩句,因爲長期沒有再像「風胡」那樣的識劍大師出現,所以干將莫邪一直潛藏未出,非得等到西晉的「張華」,干將莫邪這兩把劍才有機會重現世人的眼前,這也正是李白如同匣中寶劍一般,期待著有朝一日,能會遇如風胡一樣的伯樂,得以引見於君王,一展鴻圖。但是「吳水深萬丈,楚山邈千重。」兩把寶劍,一把留在「豫章豐城」,一把隨「張華」的去世而下落不明。後來,它們重逢在坐落於福建的「建安郡」鄰近的「延平津」。而「豫章豐城」則是江西南昌附近的豐城市。這兩處皆雖都是吳國楚國的領地內。「吳水」與「楚山」,李白爲雌雄雙劍設計了一個隔千山隔萬水,遙遙相望的場景,「深萬丈」、「藐千重」的描寫,讓這種離別之苦更深,眺望之情更切。 「雌雄終不隔,神物會當逢。」雖然如此,雌雄寶劍終究不會被永遠地阻隔,就如「張華」所言,天生神物,必當重逢。李白最後是化用了「張華」給「雷煥」書信裏的話:「天生神物,終當合耳。」這樣一個傳說,被李白寫成了詩後,真的是惟妙惟肖,情深意切,無愧詩仙手筆! 此詩分三段。前四句寫雙寶劍的華美:玲瓏剔透,光華四射。中四句寫雙寶劍因相劍士亡故已久而潛藏其鋒。末四句寫雖然山高水深,但雌雄必會,寶物終現,表現了詩人樂觀向上的思想。「風胡歿已久,所以潛其鋒」為全詩主旨。「胡風歿」、「潛其鋒」,「終不隔」、「會當逢」是全詩脈絡。 明代徐楨卿評李白《古風》五十九首之第十六首「寶劍雙蛟龍」就曾言:「此篇白自況也。」寫兩把寶劍,因相劍士久歿,隱身不現,潛藏其鋒,喻士不遇知己,無法顯露才華。可見本詩除了對寶劍的描述出神入化之外。詩歌節奏明快,精神飽滿,希望強烈,充滿用世的激情,「總有風雲際會的時候,這雌雄雙劍一定會重新會合。」期待我們下次的相會。

    【元瓅玩樂誌】每週一畫S4EP18_《寒塘漁艇圖》、沈士充|元瓅書坊

    【元瓅玩樂誌】每週一畫S4EP18_《寒塘漁艇圖》、沈士充|元瓅書坊
    沈士充,明代畫家,雲間畫派奠基人。字子居,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善畫山水,出於宋懋晉之門,兼師趙左,得兩家法,筆法勁秀,墨色華淳,丘壑茜蔥,皴染淹潤,清蔚蒼古,運筆流暢。沈士充是雲間派在趙左之後,年輕一代的領袖畫家。他活躍的時間大約從西元1607年一直到西元1640年之後,據說他最初從宋懋晉(與趙左齊名)習畫,接著又拜師趙左門下,沈士充的畫風自然就受到趙左的影響。 沈士充在明代被認為是董其昌的代筆者,董其昌也不曾避諱過,他在致朋友的信中寫道:「暑中以褦襶為嫌,不能相過從為念。久不作畫,時以沈子居筆應求者,倘得子居畫,不佞昌可題款,否則使者行期有誤,奈何奈何!全幅奉納,以省往來之煩。弟名正具。左沖。」董其昌在這封信中清清楚楚地交代了與沈士充「合作」的過程:按照董其昌的意思,先讓沈士充畫好畫面,然後董其昌再親筆落款、鈐印。至於他為什麼要請人代筆?董其昌的解釋是「使者行期有誤,奈何奈何」,也就是客人等不得,催得急。 本期所要介紹是典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沈士充的《寒塘漁艇圖》,紙本設色,縱132公分,橫50.5公分。本幅篆書自題:「寒塘漁艇」,並識「庚午秋日沈士充寫」。鈐「沈士充印」、「子居」印。「庚午」為明崇禎三年(西元1630年)。左裱邊鈐鑒藏印「曾在田桂舫處」。 本幅畫作深壑幽谷中木葉盡脫,枯樹槎椏交錯,一位隱士駕舟穿行於湖上,舟中滿載詩書、酒甌,船篷上放著釣竿,隱士正停橈遠眺。用筆多乾毫枯墨,水份很少,賦色以淺絳為主,突出了山石樹木的蕭瑟之氣,表現了沈士充晚年淡設色山水的典型風格。此漁隱的意象,承襲了元人隱逸思想,也是孤舟獨棹在一彎寒塘,清澈微波中,隱逸者神態瀟灑怡然自得。 此幅畫冬曰景色。真實而又全面地再現了山巒「秀拔之神、雄特之觀」的自然變化之妙,並塑造出類如險峻、蒼茫、空曠、幽深、秀麗、壯偉等各異其趣的意境。筆力剛勁挺拔、渾厚沉著、墨氣明潤,濃淡虛實相生。孤峰後側遠景,是隱約呈現的黛青色秀峰,沈士充在山石的皴法也同樣主要運用大斧劈皴,兼用不同的長短線條、皴、擦、點、染的手法相互結合,在用墨上比較講究,水墨濃、淡、乾、濕表現的淋漓盡致,筆法蒼勁,山石直線勾勒。《寒塘漁艇圖》布景既合常規,又別出匠心,筆法渾潤,樹石形體蒼勁厚重,而其中又不乏松秀清逸之氣,其用墨濃淡乾枯,變化豐富,不拘定式,敷色溫和,更使畫中意境深秀而空靈,寧靜而不空寂。老樹槎椏,寒柳低垂,樹葉幾已盡落,只有崇山上雪松雲杉依然蔥鬱。畫面近景處是水邊碎石疊積,交錯而起伏的斜坡。山峰左陡右緩,峰上林木叢生,左側深澗中,一山溪在亂石間跌盪奔湧而下,流向下方寒塘之中。孤峰後側遠景,是隱約呈現的黛青色秀峰。寒塘深溪中一舟自橫,在冬日裡被濃濃的霧氣所籠罩,連遠山也變得迷濛不清。 徐沁的《明畫錄》評沈士充畫山水「清蔚蒼古,運筆流暢,格韻並勝。」此幅以水墨為主,略施淺絳,色調極為沖淡諧和,一人獨坐船頭,青巾紅襖,抬頭遠眺畫外,似看天色中是否已有飄飄飛雪。船中雖置漁具,但艙內滿貯的書卷已說明畫中人物的身份並非釣者,實是與畫家一樣的儒士,只是船中人物著衣與包書的巾帛用紅色,點醒主題。樹石形體蒼勁厚重,而其中又不乏松秀清逸之氣,其用墨濃淡乾枯,變化豐富,不拘定式,敷色溫和,更使畫中意境深秀而空靈,寧靜而不空寂。樹以粗筆勾勒,多用蟹爪枝與鹿角枝顯現枝丫稜角鮮明,表現落木的肅殺;左側扶柳搖曳,長披麻皴與右側樹石形成對比。石用刮鐵、豆瓣皴法,給人一種寒塘森冷的感覺。 《寒塘漁艇圖》中部的山體以淡墨為之,且時有斷續,成功地用虛實相生的手法表現出塘中的霧氣迷茫,使觀者感到襲人的幽寂清寒之氣。整幅圖除了人物釣艇用筆精細外,其餘均極灑脫簡練,反映出雲間派筆墨淡逸的特點。 下週我們將持續介紹沈士充的老師宋懋晉的作品,歡迎大家的收聽。

    【元瓅玩樂誌】啊,是文學啊!S3EP20__〈兩縣令競義婚孤女〉、《醒世恆言》、馮夢龍 |元瓅書坊

    【元瓅玩樂誌】啊,是文學啊!S3EP20__〈兩縣令競義婚孤女〉、《醒世恆言》、馮夢龍 |元瓅書坊
    馮夢龍《醒世恆言》開篇第一卷〈兩縣令競義婚孤女〉,主要講述的是南唐江州德化知縣石壁的女兒月香,在遭遇家庭變故之後,雖兩次被賣,最終卻獲得好姻緣,以犯官孤女的身份,嫁入官宦之家,獲得幸福美滿的生活。 對此,馮夢龍認為石月香的人生際遇足以獲得幸福,是因為「善因善果」,以馮夢龍的話來說就是: 「風水人間不可無,也須陰騭兩相扶。時人不解蒼天意,枉使身心著意圖。」 話說五代十國時期,南唐江州德化縣有一個叫石壁的縣令。這石縣令不僅為官清廉,還擅長審理冤假錯案,因此德化縣得以政簡刑清,民安盜息。奈何天有不測之風雲,石縣令任期未滿,縣裡的糧倉突然在夜裡失火,導致官糧被燒毀一千餘石。按照南唐律法規定:凡官府破耗軍糧至三百石者,即行處斬。因此,石縣令將被處以極刑。好在石壁是個清官,又有上官替他說情,於是唐主便網開一面,將石壁革職,然後命他賠償損失的糧食,折合成白銀約一千五百餘兩。 石壁由於變賣所有家產,仍是湊不齊所需的銀兩,所以不過數日,他就抑鬱成疾,離世而去。只是他這一去,卻苦了女兒月香,導致月香同照顧她的養娘一起被官府發落到牙婆處,賣身償債。就在月香主僕即將面臨苦楚之際,曾受石壁雪冤之恩的商人賈昌,家境殷實,早年被人誣告,吃上人命官司,死罪在獄。多虧石壁到任,審出冤情。將他釋放。賈昌感激石知縣活命之恩,無從回報。在聽聞石家遭遇變故後,先是置辦了石壁的身後事,又從牙婆手裡將月香和養娘贖回家中。只是過程中,十歲的月香卻啼哭不已,她一則是傷心父親離世,二則是不知賈昌是什麼人,被他買回家中,唯恐受辱。 至於賈昌心存仁義,領月香主僕回家後,便吩咐妻子賈氏務必要善待恩人遺孤::「此乃恩公石大人之女月香和養娘,我當初若沒恩公,早已冤死,焉有今日富貴。今日見恩公之女,如見恩公之面。夫人要好生對待。」賈氏在得知月香是恩人之後,最開始見月香生得清秀乖巧,自己又無後,就打算認月香為義女。誰知賈昌竟然要她待月香如賓客一般,這讓賈氏心裡很不是滋味,只是礙於石縣令昔日的恩情,只好勉強答應了下來。 可月香主僕如同往昔官家小姐般的生活沒過多久,本就不甚賢慧的賈氏,見丈夫待月香極好,比如有上好的衣料,外出行商的丈夫就吩咐先給月香做新衣服穿,比如每次行商回家,會先去問石小姐是否安好等等,這讓賈氏逐漸心生不滿,開始怠慢月香主僕。而賈昌見妻子在他外出時,讓月香在規定的時間內做若干針線活,無法完成不是挨駡就是不給飯吃,又讓月香的養娘做粗使丫鬟的活計,每日不得停歇,於是就心生怒氣,和賈氏大吵一架,言語中指責賈氏頗無恩義。 賈氏氣不過,嘴裡嚷道: 「別人家丫頭,哪要你恁般疼她。養得白白壯壯,你可收用他做小老婆麼?」 賈昌見妻子說話難聽,心知說不通道理,於是就另外出錢,規定由他單獨供養月香主僕。只是,賈昌擔心他在外出後,妻子會故態萌發,依舊刻薄地對待月香主僕,便一年多不外出行商。而月香就這樣在賈家住了五年,直到長至十五歲,將行及笄禮。 此時,賈昌就決定給月香尋找一個好人家,將她嫁出去,如此他才肯放心,也好出門去做生意。可月香的婚姻大事,並不如賈昌所願。因為若有配得上月香的男子,出身卻低微了些,賈昌唯恐辱沒石縣令,故而不肯俯就。若有門當戶對的人家,對方又不肯娶平常百姓家的養女為妻。 如此一來二去,好事難成。賈昌見月香的婚事不遂,妻子卻一改前態,變得和順,他心想有自己立的規矩在,月香主僕應當生活如意,於是便記掛起生意,又開始外出行商。臨行之際,賈昌反覆叮囑妻子,要她好生看顧月香主僕,又出言安撫月香,讓她寬心。直至將家中的下人和丫鬟,都吩咐了一遍,方才安心出門。這正是:臨歧費盡叮嚀語,只為當初受恩深。 奈何賈氏本就對丈夫厚待月香主僕的行為感到不快,只是丈夫在家她沒辦法。等到賈昌外出,不過三日,她就擺出當家主母的架勢,尋了個小小的不是,將服侍月香的丫鬟狠狠責駡了一通,讓丫鬟不再服侍月香,又扣下丈夫專門用來供養月香主僕的肉菜錢,只給些粗茶淡飯與她們吃。 待養娘因為端洗臉水時發現是涼水,嘴裡不由地哼哼了一句後,賈氏便開始發作,特意出言侮辱養娘,並提出讓養娘負責賈家地挑水、燒火事宜,若不合她意,就要趕養娘走。 如此一來,就讓能自甘淡薄,從不介意賈氏態度好壞的月香,忍不住到賈氏面前,口稱都是她的不是,並蹲身行禮請求謝罪。養娘見此,也出言致歉,對賈氏說道:「都是婢子的不是,只求看在小姐的份上,不要計較。」豈料賈氏可能等的就是這一句,聞言當即說道: 「甚麼小姐、小姐!是小姐,就不到我家來了。我是給百姓人家,不曉得小姐是甚麼品級,你動不動把來壓老娘,老娘骨氣雖輕,不受人壓量的,今日要說個明白,就是小姐,也說不得費了大錢討的,少不得老娘是個主母。」 賈氏話裡的嫌棄和輕慢之意,月香又哪裡會聽不出,只是兩人話不投機,她只好忍著淚,回到了房中。而賈氏自此,便開始變本加厲,越發虧待月香主僕,先是不讓人伺候月香,又將月香趕出了原本居住的房屋,讓她伏低做小同養娘一道做活。更是趁機將丈夫為月香添置的傢俱和上好綢緞,都搬到自己房中。如此一來,月香雖暗暗叫苦,可她人在屋簷下,卻也不得不低頭,面對賈氏刻意刁難,她只得不作聲。等到賈昌有書信、禮物寄回,並囑咐賈氏不得怠慢月香,他即將回來。 賈氏就思量自己肆意作踐月香主僕,肯定會讓丈夫不滿,並生事端,而她自己又不願意重新奉承她,又想到丈夫離家時曾對她說:若不依他言語,就不與自己做夫妻。賈氏因此就懷疑丈夫起了不良之心,懷疑賈昌之所以厚養月香主僕,不是在報恩,而是在養「瘦馬」。再加上月香年歲漸長,生出一副好嘴臉,賈氏就害怕丈夫娶了月香為妾室,而她自己年老色衰,無法再爭風吃醋,他老婆尋思道:「月香漸漸長大,如花似玉,老東西對她百般呵護,動輒不念夫妻之情,一定是見我人老珠黃,膝下也沒有一男半女,有意留她。」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索性斷了他的念頭,將月香和養娘賣了倒一了白了,於是她就一不做二不休,趁丈夫不在,將月香主僕賣給了牙婆。 只是讓賈氏沒有想到的是,她自作主張發賣月香主僕,會讓丈夫徹底和她離心,最終賈昌也的確是惱恨她無情無義,就另娶一婢,並發誓不再和她相處。而被賈氏發賣的月香主僕,則迎來了人生的重大轉機,先是養娘被牙婆嫁與她家的外甥趙二,到最後兩人極為恩愛。月香則是被牙婆賣到了德化縣繼任知縣的鍾離義府內。原本月香是被鍾離義買來,當作女兒陪嫁的婢女,未來會同女兒一起嫁給德安高知縣長子高登。可機緣巧合之下,夫人吩咐月香將堂屋打掃,她走到院子看到有一土坑,便淚流滿面,呆呆發愣。恰巧被鍾離公看到,問其緣由,月香更加悲痛,詢問再三,月香便把自己身世和幼年踢球掉入坑內的事說了一遍,鍾離義大驚道:「我與石壁同為縣令,他遭不幸,親生女兒便淪為下人,我若不幫,石公九泉下以為我何如人。」便把此事與夫人講明,夫人道:「她既是縣令之女,豈可當奴婢相看,我當收她做義女,可與瑞枝姐妹相稱。」月香受到鍾離義夫婦的照拂認作養女,並嫁給了高知縣的次子高升,最終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兩次被賣的犯官之女石月香,最後能獲得好姻緣,嫁入官宦之家。首先,是因為月香是個聰明伶俐的女子。 在〈兩縣令競義婚孤女〉》中,月香八歲時隨父親到任德化縣,當時月香的母親早逝,父親石壁非常疼愛她,每當他處理完公務,就在後衙中教她讀書寫字,又或是叫養娘和她一起下棋、蹴鞠,他在一旁教導。有一日養娘和月香一起蹴鞠為戲,不料鞠球滾進了一個原本用於埋缸貯水的地穴中,地穴深有三尺,兩人手短搆不著,站在一旁的石壁就隨口問女兒可有辦法將球取出來。不曾想,月香稍微一想,便想出辦法,她讓養娘提過來兩桶水,倒入地穴中,兩桶水倒下去,穴中水滿,鞠球自然而然地就浮了上來。對此,一個八歲的女童,能想出這種辦法,並付諸實踐,如何不能說她很聰明呢?而說她伶俐,則是因為她在遭遇家庭變故,被賈昌買回家後,聽賈昌吩咐妻子要善待她時,她能說出懇求賈昌夫婦收她為義女的話: 「奴家賣身在此,為奴為婢,理之當然。蒙恩人抬舉,此乃再生之恩,乞受奴一拜,收為義女。」 從她的話裡,能看出小小年紀的她,就懂得名正言順的道理,這又如何不是個伶俐的人了?因為賈昌若是聽了她的話,收她為義女而不是將她當作賓客對待,那麼有倫理綱常的關係在,賈氏後來也就不會想歪,並做出許多怠慢月香的蠢事來。 其次,因為月香生的美貌,這一點從鍾離義寫信給高知縣時,他在信中描述月香的話就能看出: 「近因小女出閣,預置媵婢月香,見其顏色端麗,舉止安詳……」 若是月香沒有端莊秀麗的容貌,舉止不像個大家閨秀,恐怕高縣令在接到信後,也未必願意讓次子娶她。其三,是因為月香的運氣非常好。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月香在遭遇家庭變故後,被官府發賣,此時她的身份是犯官之女,地位非常卑微。她所將要面臨的是被人買走或成為奴婢,或是有淪落風塵,成為「瘦馬」。可將她買走得恰好是受石壁恩情的商人賈昌,而賈昌又是個心懷仁義之人,待她非常好。而當賈昌的妻子將她賣掉時,她遇到的又是同情她父親的遭遇,並非常顧及官員體面的鍾離義。 原文中鍾離義在聽到月香提起她兒時的往事後,他是這樣說的: 「我與石壁一般是個縣尹。他只為遭時不幸,遇了天災,親生女兒就淪於下賤。我若不聞不見,倒也罷了。天教她到我衙裡,我若不扶持她,同官體面何存!石公九泉之下,以我為何如人!」 試想,月香兩次被賣時,若不是運氣非常好,兩次遇到的都是心懷仁義之人,那麼她的下場會是什麼呢?也是月香合該幸運,所遇之人:鍾離義和高縣令皆是有德行之人,要知道當時月香可是一個犯官之女,又是為人奴婢,鍾離義出於同情和維護官員體面,願意幫她是一回事,願意認她做女兒並用心考慮她的婚事又是另外一回事。 而高縣令在接到鍾離義的信,得知鍾離義之所以暫停親生女兒的婚事,是為了先替月香尋找夫婿後,又不是非要讓次子娶月香,他大可從長計議,想出兩全的辦法。因此,月香是因為為人聰明伶俐、容貌端莊秀麗,再加上運氣非常好,所以她才能在遭遇家庭變故後,最後能獲得好姻緣,嫁入官宦之家。也是石壁對女兒的照顧,在鍾離義嫁女三日後,夜間忽做一夢,有神人說道:「我乃石壁,乃月香生父,上帝念我為官清廉,封我為本地城隍,蒙你好意,救我女於苦難,此乃陰德,你命中本無子,上天念你行善,賜你一子,光大其門。臨縣高公,願娶我女,上帝嘉悅,賜高家二位公子高官厚祿。」鍾離義年過四十,忽然得孕生子,後來高中狀元。高家二位公子官至卿宰。 賈昌的好心也做一夢,城隍道:「賈公平時積德行善,知恩圖報,收留我女,上帝念起善行,賜君二子。」後賈昌新納一妾,生下二子,此乃善報也。 後有詩嘆曰:人家嫁娶擇高門,誰肯周全孤女婚。試看兩公陰德報,皇天不負好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