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Search

    父母百寶箱

    父母對於孩子的初衷是緣自於愛,隨著孩子長大,要求逐漸取代欣賞,而讓親子關係日益緊繃。 【人本父母學苑】的資深講師們,特地錄製《父母百寶箱》這個節目,提供具體方法及根本的教養哲學,帶爸媽『了解自己的教養困難』、『讀懂孩子的行為及語言』 讓爸媽在解決親子困擾的同時,也和孩子之間回到關係裡愛的本質!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zh-Hant人本父母學苑139 Episodes

    Episodes (139)

    【父母百寶箱】處罰,能讓小孩和大人都各自負起責任嗎?

    【父母百寶箱】處罰,能讓小孩和大人都各自負起責任嗎?
    網路教養影片說, 打或怒吼,是在訓練小孩的大腦警報器,罰站則能訓練到大腦的認知區域!當小孩說我不要罰站,表示罰站有效,因為他會害怕! 影片進一步表示:如果小孩表現得無所謂,可能只是要讓你覺得罰站無效,所以你一定要繼續罰,要罰久一點讓他有限制的感覺,而不是痛的感覺,痛的感覺是一時的,他不會修正自己的錯誤。限制的感覺讓自己不舒服但不到痛,但是腦袋裡才會思考… 想請問臉書大神,當孩子害怕,難道不是正在啟動大腦的警報器嗎?然後那個”限制說”的邏輯到底是什麼? ​ 習慣被處罰的小孩,一心只想著要如何趕快“負責”,以便結案! 習慣處罰小孩的大人,有沒有可能也是以為這樣就是負起大人的責任,然後結案? ​ 來聽聽振源分享那個直接來討處罰的孩子怎麼了… ❤️【贊助連結】https://pse.is/45pqg7 (單次捐款無收據) 有你們的支持,讓我們有持續前進的動力! ​ ❤️支持人本| https://pse.is/3yw2cn ❤️集力計畫| https://pse.is/4a6qx2

    【父母百寶箱】Trouble Two,其實是 Trouble, too?

    【父母百寶箱】Trouble Two,其實是 Trouble, too?
    這集邀請到李振源,人本基金會「人權暨教育政策專門委員」來談談讓人崩潰的Trouble Two。 ​ 振源兒子2歲多時,過年去長輩家,突然動手打了才初次見面的親威家小孩。 這對從不打小孩的振源來說,很是驚訝!(❗❗會打人的小孩不一定是從被打的經驗學來的?) 事後詢問,他是因為想要看人打電動被擋住,所以動手。 難道,小孩打人是因為自己也遇到了trouble?(🤔trouble, too) ​ 大人覺得小孩故意打人,是不對的行為。📌然而,小孩的確故意,但他的故意是在於「排除障礙」,而非「傷害對方」,這二種意圖截然不同!如果大人不予以區分,不僅對小孩不公平,對爸媽想要教導小孩也是一種阻礙。 ​ 爸媽在管教時,也會出現一些邏輯問題。 例如,當小孩咬人,爸媽常說:「你被人家咬會不會痛?你不喜歡被咬,所以也不要去咬別人。」 如果小孩是出於防衛或攻擊,應該就是要對方感到痛,企圖用同理心期待小孩改變行為,除了邏輯出問題,更忽略了孩子所處的「自我中心」階段。 ​ 振源不斷提出安慰--「爸媽不要太沮喪」,這除了方法,更需要心法,趕緊進來聽聽吧! ❤️【贊助連結】https://pse.is/45pqg7 (單次捐款無收據) 有你們的支持,讓我們有持續前進的動力! ​ ❤️支持人本| https://pse.is/3yw2cn ❤️集力計畫| https://pse.is/4a6qx2

    【父母百寶箱】想講什麼就直說,不要拐彎抹角包裝!~~青少年對爸媽的心聲

    【父母百寶箱】想講什麼就直說,不要拐彎抹角包裝!~~青少年對爸媽的心聲
    青少年已設定志願,當爸媽覺得他的努力程度不足以達到目標時,會很委婉地說:我擔心你會太受傷。 這話雖然也算真實,但爸媽卻不願表明--我怕自己會感到失望。 ​ 該如何練習相信小孩? 玉芬小時候只要一開口,爸媽的回應就是充滿教訓、建議、指導!那就像一串射向青少年心裡的箭。 自己不被爸媽相信的經驗,會一直提醒著她要相信小孩。 ​ 青春期大腦邊緣系統的發展會讓青少年想要冒險,除了一些挑戰大人心臟的危險行為,也包含超出大人預期框架的選擇。 爸媽除了同理他想冒險的狀態,適時提供一點經驗和看法,也要相信小孩會長大,因為主掌思考及抑制衝動的大腦前額葉皮質將逐漸成熟。 ​ 雅萍和玉芬在笑鬧中分享青少年時幹過的“匪類的事”,這應該也是許多爸媽曾有的青春,但為什麼我們沒有“變壞”? 或許大家在聽之前也先想想自己的青少年歲月~~ ❤️【贊助連結】https://pse.is/45pqg7 (單次捐款無收據) 有你們的支持,讓我們有持續前進的動力! ​ ❤️支持人本| https://pse.is/3yw2cn ❤️集力計畫| https://pse.is/4a6qx2

    【父母百寶箱】青少年眼中的爸媽,到底是個啥?

    【父母百寶箱】青少年眼中的爸媽,到底是個啥?
    這集邀請到久違的人本資深親職講師玉芬來聊青少年。 ​ 一直以來,我們都是陪著爸媽去試圖了解青少年,但,好像很少有機會知道青少年怎麼看待爸媽。 ​ 玉芬的孩子在跟同學聊天後,才發現自己的媽媽跟別人的很不一樣。別人的爸媽會問考試、會碎唸怎麼還不去收碗、會問下課後去哪裡?同學家裡是幹嘛的? 孩子:妳為什麼不問? 玉芬:為什麼要問! ​ 玉芬為什麼不問?因為小孩自己就會一直講啊! 她的拿手秘技就是買好吃的…… 孩子一吃,就會招供? 萬一孩子說了一些五四三,玉芬心裡不會有波瀾嗎?(芬蘭是有的,但波瀾沒有XD) ​ 這一切,其實是玉芬與舊勢力對抗後發展出的能力。 趕緊進來聽聽吧! ❤️【贊助連結】https://pse.is/45pqg7 (單次捐款無收據) 有你們的支持,讓我們有持續前進的動力! ​ ❤️支持人本| https://pse.is/3yw2cn ❤️集力計畫| https://pse.is/4a6qx2

    【父母百寶箱】人本父母班,有價;人本生活,無價!

    【父母百寶箱】人本父母班,有價;人本生活,無價!
    本集繼續跟楚筠聊,她從人本“撈”到了什麼? 有一天兒子傳 Line 給我,拍了午餐照,說:「學校的營養午餐還比家裡的晚餐好吃」 我當下回訊:「那你要多吃一點喔!」(心裡居然沒有淌血…) 曾有段期間,他的學校成績真的是讓人無言以對,但我卻吞得下去… 父母班為我改善親子關係,而真正讓我活得更好的是,以人為本的生活態度與方式。 我覺得整個人慢慢地豐盈了起來,不再是個乾乾癟癟,鎮日充滿疑惑跟恐懼的焦慮女人。 楚筠為自己做了什麼? 1. 非常有意識地戒掉 「我怕…」的自我話語 2. 以前很怕被怪,現在會轉念:我已經盡力,做不好的地方,就再看看有沒有辦法改進。 3. 勇敢嚐試新事物 跟先生的關係呢? 以前覺得自己很不足,說不過他,吵架時,最後的結論也常常歸結到我找不到自己的價值,好像在他面前我甚麼都不如。 現在,我漸漸對於自己是甚麼樣的人,越來越自在,也沒有一定要先生滿意。在家務或育兒上,有甚麼要他幫忙的地方,我就克服內在的不安,直接開口。 因為我越來越安定,面對先生的情緒,反而很能接得住;以前會自己腦補到一個完全不搭嘎的情境,然後變得歇斯底里,或開始責怪先生。 這一切,楚筠說來雲淡風輕,但這段歷程當然是一步一腳印! ❤️【贊助連結】https://pse.is/45pqg7 (單次捐款無收據) 有你們的支持,讓我們有持續前進的動力! ​ ❤️支持人本| https://pse.is/3yw2cn ❤️集力計畫| https://pse.is/4a6qx2

    【父母百寶箱】我學會思考,居然是在人本父母班!

    【父母百寶箱】我學會思考,居然是在人本父母班!
    我學會思考,居然是在人本父母班! ​ 「網路上的教養資訊相當片斷,什麼SOP或技法、都讓我覺得太簡化,就算聽遍各家派別,事到臨頭還是不知道應該要用那家方法,我發現,那是因為沒有思考!於是開始來人本上課。」 ​ 楚筠是個典型的認真媽媽,以至於她很多時候是在當「老師」而不是當「媽媽」 看到先生總是跟小孩玩得很開心,她很焦慮,覺得先生沒有在管,所以她必須要教! 女兒國一,突然性格大轉,她的教養人生整個崩潰! ​ 那是六年前的事了,上課才第三週,就明顯感覺到與女兒關係變好! 受訪前,楚筠特別去問女兒。 女兒:「妳後來都會問我們為甚麼做這個決定,而不是說:『你這樣做的話,別人會如何如何看你…身體會如何如何…』」 楚筠:「那我聽完後都會任由你們去做嗎?」 女兒:「不一定,但起碼有先問我為甚麼要這樣做,會讓我覺得你有想要了解我。」 ​ 楚筠有很多讓自己成功”轉型“的秘訣,例如,半信半疑的就先不做,當還沒能力去做什麼的時候,就先做“不要做"… 這是咧講啥物碗糕?就請大家趕緊進來聽聽吧~~ ❤️【贊助連結】https://pse.is/45pqg7 (單次捐款無收據) 有你們的支持,讓我們有持續前進的動力! ​ ❤️支持人本| https://pse.is/3yw2cn ❤️集力計畫| https://pse.is/4a6qx2

    【父母百寶箱】溝通實戰心法

    【父母百寶箱】溝通實戰心法
    本集繼續邀請身障童盟理事長淑娟,來分享她和自家寶貝(國小中年級)的溝通故事…… ​ 事件A:孩子在學校把百香果從二樓丟到樓下 談話前,大人要校準心態☞「想知道發生什麼事」而不是要去罵人 讓小孩卸下心防、據實以告的方法: 1.挑一個對的時間 2.開口前深呼吸、穩住自己 3.猜小孩的原因(目的:預先為孩子搭下台階) ​ 事件B:小孩一個禮拜沒帶聯絡簿回家、整週的作業都沒寫 因為孩子的腦袋常常被遊戲機佔滿,於是媽媽決定收回。 ◈當雙方關係越來越緊繃就需要採取行動 ◈無論選擇什麼方法,親子關係要擺最優先 ◈保持開放性、和孩子持續討論與商量,反而讓孩子有機會發現自己 ​ ❤️【贊助連結】https://pse.is/45pqg7 (單次捐款無收據) 有你們的支持,讓我們有持續前進的動力! ​ ❤️支持人本| https://pse.is/3yw2cn ❤️集力計畫| https://pse.is/4a6qx2 ​

    【父母百寶箱】朋友推薦我來人本父母班,因為我看起來很累?!

    【父母百寶箱】朋友推薦我來人本父母班,因為我看起來很累?!
    現任身障童盟(全名:社團法人台灣身心障礙兒童權利促進會)理事長,同時也是人本父母班資深小組長的淑娟, ​ 在六年多前,經由朋友介紹來上人本父母班的課,推薦的原因是朋友覺得她「看起來很累」!🫠 ​ 淑娟回想當時,比起身體累,更累的是心!🥹 ​ 來人本上課後,開啟「 #覺察」的「天眼」,是讓 #心不再累的關鍵。 ​ 上課、讀書📚 → 回家練習🏃‍♀️ → 踢到鐵板 🧱→ 再回到課堂上討論、找方法🫶 → 再回家實踐🏃‍♀️, ​ 經由這樣不斷循環反覆的累積,整個家庭氣氛都改變了! ​ 曾經,淑娟會很習慣性地儘量為家人做所有的事,包括先生, ​ 但《行動父母工作坊》某一次的作業,讓她驚覺:「先生有手欸!」😆 ​ 於是她開始改變這樣的習慣,也練習勇敢把受傷的感覺說出來,並明確告知先生哪些句子會傷人🥲; ​ 而先生在理解太太的同時,也能有機會澄清自己並沒有要傷害所愛之人的意圖… ​ 如此,爸媽們應該能明白了, 覺得累時,一定要來人本父母班!🥰 ​ ❤️【贊助連結】https://pse.is/45pqg7 (單次捐款無收據) 有你們的支持,讓我們有持續前進的動力! ​ ❤️支持人本| https://pse.is/3yw2cn ❤️集力計畫| https://pse.is/4a6qx2

    【父母百寶箱】你今天,「好話」了嗎?(下)- 好話,從外功練起

    【父母百寶箱】你今天,「好話」了嗎?(下)- 好話,從外功練起
    你今天,「好話」了嗎?(下) 好話,從外功練起 ​ 好話,很需要練習!練習!練習!(是說,有什麼不需要嗎?XD) 父母班學員在”作業壓力“之下,練習的過程令人相當驚艷! ​ 媽媽1:原本要練的是「不要急,慢慢來,我會等你」,媽媽自行加了一句「我只是先準備好了」,這句好厲害呀,簡直是畫龍點睛! 媽媽2:要練「我猜你有委屈,要不要說說看」,實際的對話是「你怎麼了?」(兒子沒有講話)→「你不想吃這個是嗎?」(兒子開始落淚)→「是不是媽媽沒有買你想吃的,你很難過生氣?」(兒子開始回話)。媽媽掌握了好話的精神,將它用自己的方式完整傳達,根本就是超進階運用! ​ 說好話,不是只要管好自己嘴,而是練習過一種覺察的生活,當生活有意識,也就會有意思了~~ ​ 好話牌,每一張牌上,都有一句大家習以為常的話,那句話,很可能讓人傷心,大家卻不知道;每一張牌上,都有一句從心裡說出的話,那句話,只要用心說出來,就可以改變一切!來玩牌吧!在出一張好牌的同時,讓我們也出一句好話! ​ 過年最佳伴手禮 與其帶一手啤酒,不如帶一手好話牌! ❤️【贊助連結】https://pse.is/45pqg7 (單次捐款無收據) 有你們的支持,讓我們有持續前進的動力! ​ ❤️支持人本| https://pse.is/3yw2cn ❤️集力計畫| https://pse.is/4a6qx2

    【父母百寶箱】你今天,「好話」了嗎?(上)

    【父母百寶箱】你今天,「好話」了嗎?(上)
    森林小學校長朱朱總是跟爸媽說:「不要負,很多零,一點點正,就可以很甜蜜。」 練習說好話,就是個最好的起手式,它表現了解與尊重、促進溝通與合作、累積智慧、包容差異,最重要的是,傳達我們的愛。 ​ 說好話,看似簡單,但還真的需要一些心法 好話,是先說給自己聽 好話,要先備著 ​ 說好話,當然也是好處多多 好話,能調整信念 好話,營造家庭和諧氣氛 ​ 如何?一起來吧! ❤️【贊助連結】https://pse.is/45pqg7 (單次捐款無收據) 有你們的支持,讓我們有持續前進的動力! ​ ❤️支持人本| https://pse.is/3yw2cn ❤️集力計畫| https://pse.is/4a6qx2

    【父母百寶箱】用馬斯洛需求理論來當情緒翻譯機?!

    【父母百寶箱】用馬斯洛需求理論來當情緒翻譯機?!
    市面上有許多的課程、繪本、遊戲,帶孩子認識情緒,常用的方式是用比擬手法看自己的情緒,並練習表達情緒 今天我們要談另一個面向——讓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緒是被什麼驅動?——「需求」📶。 ​ 我們以「馬斯洛需求理論」當基準,由下至上分別為:1️⃣生理需求、2️⃣安全的需求、3️⃣愛與歸屬的需求、4️⃣自尊的需求、5️⃣自我實現的需求。 ✅重點:不是情緒要如何表達或抒發的問題,而是有哪些方式可以照顧自己的需求。爸媽小孩都適用! ​ 🔍小孩有狀況的行為,他的需求是什麼? 🔍爸媽所採取的應對方式,是想照顧孩子的哪項需求? 🔍小孩有狀況,影響了爸媽什麼需求? 🔍爸媽如何照顧自己的需求? 🔍給小孩一台翻譯機📟:情緒→需求 ❤️【贊助連結】https://pse.is/45pqg7 (單次捐款無收據) 有你們的支持,讓我們有持續前進的動力! ​ ❤️支持人本| https://pse.is/3yw2cn ❤️集力計畫| https://pse.is/4a6qx2

    【父母百寶箱】跟爸媽相處,有種難?

    【父母百寶箱】跟爸媽相處,有種難?
    一年又到了尾聲,有好多的家庭/家族的活動即將展開:冬至吃湯圓、農曆過年吃團團飯… 已身為人母人父的你,除了要開始規劃過節行程,是否也有「不知如何跟長輩好好相處」的掙扎在心頭盤旋?😅 ​ Q:明明是成人的我們,為什麼和自己的爸媽相處總是瞬間變成小孩?🫠 同樣的議題,跟別人就能好好地講,但跟爸媽講就沒耐性,可能混雜了許多感受:想捍衛自己的生活,不想被長輩干預;總是被拿來跟別人比較很受傷,為什麼常看自家小孩沒有(台語);感覺被長輩否定很委屈,明明長成現在這樣也是受他們的教導……🥺 ​ Q:要怎麼跟自己的爸媽相處呢? 1️⃣溝通觀念 好好跟爸媽說明自己選擇這樣做的原因。 2️⃣虛應敷衍 發現真的溝通不來,敷衍虛應就好,一切以降低衝突為最高目標。 (✨萬用句:謝謝你的關心~) 3️⃣訪問他們 聽爸媽講古時,可以追問 #故事的細節、他 #當時的感覺、以及他的#觀點。 ​ 👉拿掉對方身為爸媽的角色,單純以面對一個「人」的心情,重新認識自己的爸媽。 ​ ❤️【贊助連結】https://pse.is/45pqg7 (單次捐款無收據) 有你們的支持,讓我們有持續前進的動力! ​ ❤️支持人本| https://pse.is/3yw2cn ❤️集力計畫| https://pse.is/4a6qx2

    【父母百寶箱】小孩學獨立,父母學放心—陪小孩收行李

    【父母百寶箱】小孩學獨立,父母學放心—陪小孩收行李
    即將要放長假囉!大家的假期都安排好了嗎? 要在外過夜的行李,一般都是誰負責的呢? 如果要讓小孩在外過夜,爸媽可以怎麼做?🧐 這一集,邀請到教育中心主任雅萍來和我們聊一聊, 如何為孩子預備好獨立過夜的能力~ ​ 🧳如何收行李🧳 爸媽如何拿捏協助力道但又不會變成干預❓ 小孩很想帶vs.爸媽認為最適合,怎麼辦❓ 方法1️⃣:一起看行程表,討論合宜的穿搭 方法2️⃣:分段收拾,以孩子心情與體力為主 ✨目標: #認識自己的物品、 #掌握自己的生活、 #建立秩序感✨ ​ ☎️接到想家的電話時…☎️ ✨重點:大人先勿慌,自己先穩下來才能幫小孩穩下來。 ✅回應:「我也好想你。」 ✅或問:「我現在電話裡可以為你做什麼嗎?」 ​ 🚿生活自理🧼 👉在人本的營隊裡,都可以請老師幫忙 👉事先可以在家練習,或是找小道具幫忙:如洗髮帽可以防止泡泡或水跑進眼睛 ​ 💡講電話要點💡 ❌叮嚀、催促、提醒、檢討 ⭕主動說爸媽好想你、 ⭕ 關心小孩是否開心、 ⭕ 瞭解小孩今天參與的活動 ❤️【贊助連結】https://pse.is/45pqg7 (單次捐款無收據) 有你們的支持,讓我們有持續前進的動力! ​ ❤️支持人本| https://pse.is/3yw2cn ❤️集力計畫| https://pse.is/4a6qx2

    【父母百寶箱】MeToo下一步:用《面對兒童性騷擾,怎麼辦?》築起孩子主體性的防線

    【父母百寶箱】MeToo下一步:用《面對兒童性騷擾,怎麼辦?》築起孩子主體性的防線
    依據衛福部統計,2022年全台有 8401 位通報性侵的被害人,其中近6成未滿 18 歲, 相當於每一天有 13 起兒少性侵的通報。且根據研究,通報比例可能只有 1/10! 因此,教小孩瞭解 #身體自主權,就是現今我們應該儘速展開的行動!🏃 🏃 🏃 ​ 人本教育基金會出版的《面對兒童性騷擾,怎麼辦?》, 提供了所有想為性教育貢獻一己之力的人,明朗、有效的說法及做法。💪 ​ 例如有一章談「 #了解自己」,要自我對話和思考,與性相關的問題: 🔍對「性衝動」有怎樣的看法?曾因為性衝動感到羞恥嗎? 🔍過去發生的不被允許的「性接觸」真的會「改變」人嗎? 🔍會希望女兒終生只有一個性伴侶?兒子儘可能多「試」幾個嗎? ​ 另一章「爸媽怎麼辦?」則請大家來做小測驗: 🧒問:「你和媽媽(或爸爸)也有性行為嗎?」 1️⃣「這是大人的事情,小孩不用管!」 2️⃣ 「有啊!不然怎麼會生下你呢?」 3️⃣ 「有啊!我們通常把這種事情當成我們兩個人之間的事情,不會和別人談論的。」 … 你會怎麼回答? ​ ♂️♀️♂️♀️♂️♀️ ♂️♀️♂️♀️ ​ 這手冊裡不只有方法,更多談的是思想🧐, 因若只給方法,卻沒提供 #看待的方式,臨場時方法是用不出來的! ​ 邀請您來 🚧#築起孩子主體性的防線🚧 ✅購買《面對兒童性騷擾,怎麼辦?》和孩子一起思考與討論🚧 ✅ 將手冊送至學校、機構、公司單位等,成為教育現場的助力🚧 ✅ 長期、定額捐款支持人本教育基金會🚧 ✅ 與人本合作辦理性教育的講座或親子課程🚧 ​ ❤️【贊助連結】https://pse.is/45pqg7 (單次捐款無收據) 有你們的支持,讓我們有持續前進的動力! ​ ❤️支持人本| https://pse.is/3yw2cn ❤️集力計畫| https://pse.is/4a6qx2

    【父母百寶箱】陪小孩玩,難?不難?

    【父母百寶箱】陪小孩玩,難?不難?
    現代家長真難為! 平時要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三餐飲食、交通接送;放假要變出各種玩樂行程,經營家庭時光。 已經這麼盡心盡力了,卻還是常接到「客訴」:爸爸媽媽沒有陪小孩玩?!😓 莫非「小孩心海底針」?還是,是大人的陪玩技能需要解鎖?🧐 這次請到會陪三歲小孩玩象棋的雅萍,來跟大家聊一聊~ ​ 🚩陪玩關鍵🚩 1️⃣不把自己當大人,而是把自己當小孩。小孩覺得大人有趣,就會喜歡跟你玩。 2️⃣沒有什麼東西一定非要有規矩不可。既使是象棋,一開始也是由人訂出規矩。 3️⃣「玩」跟正常事物的認知分開。現在就是在玩,要教孩子再另闢時間就好。 4️⃣大人小孩一起歡度時光不代表有陪到,而是要能聊天聊到孩子的心坎裡。 ​ 💠聊天的話題💠 可參考《愛的手冊》實踐篇:跟小孩聊天的十大話題 🉑談人的故事: 聊爸爸媽媽的爸爸媽媽、談爸媽自己的故事、談小孩小時候的故事 🉑談生活上的題材: 謹記不說教、不見獵欣喜,多問小孩:「你怎麼想?」、「原來你是這樣想啊?要不要再多說一點?」 ​ 💡向3C「搶」人的作法💡 一天10-20分鐘,只有大人與小孩,謹守 #不說教、 #不監督、 #不評價,多聽小孩說。 小孩感受到大人的陪伴與溫度,滿足了需要被陪伴的深刻需求,就不需要藉由3C去填滿全部時間讓自己不無聊。 ❤️【贊助連結】https://pse.is/45pqg7 (單次捐款無收據) 有你們的支持,讓我們有持續前進的動力! ​ ❤️支持人本| https://pse.is/3yw2cn ❤️集力計畫| https://pse.is/4a6qx2

    【父母百寶箱】「森林育」大揭密PART II—懇親與讚美

    【父母百寶箱】「森林育」大揭密PART II—懇親與讚美
    「森林育」大揭密PART II—懇親與讚美 ​ 上一集用築巢梯為例,談了人本兒童觀, 以及🌳森林育🌳想要提供給孩子怎麼樣的教育—— 對事,喜歡把「為什麼」想深一點; 對人,願意呵護、廣納孩子各種樣貌~~ ​ ◢築巢梯🔨 由2個活動員陪著10-12個小孩,共同討論、協調、合作,搭一個巢。 「合作」,不是事先安排規劃工作事項,請孩子「認領」; 而是有機發展,讓每個孩子充分說出自己的思考與想法,大家一起來想解決辦法。 👉大人的任務:思考孩子提出這些主張背後的渴望是什麼?以及促成孩子去瞭解別人的想法 ​ ◢機關梯🧩 想得越徹底、動手做就越有機會成功;但是動手操作需要重複練習,才有可能精準。 排骨牌是眼光的訓練:倒了不是壞事,就多一個練習的機會。 完美主義讓人不敢嘗試、害怕失敗;但能充分嘗試錯誤,才能發展孩子的腦袋與本領。 ​ ◢「懇親」和「讚美時間」❤️ 是森林育必有的內容,因為對孩子、對父母都很重要~! 懇親讓爸媽看到孩子在團體生活中的厲害,增加用另一種眼光認識自己的小孩。 梯隊中的大人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每天都要寫一張小孩的好;最後一天會公開讚美。 看到自己的好很重要,欣賞別人的好也很重要。 ​ ✨金句✨✨ 🌈每個看起來自私的行為,都有孩子對自己在團體生活裡的評估與思考。 🌈孩子能夠接納自己,是信心的來源。 🌈獨立不是為了能自己一個人,而是為了在團體生活裡有自己的樣子。 ​ ❤️【贊助連結】https://pse.is/45pqg7 (單次捐款無收據) 有你們的支持,讓我們有持續前進的動力! ​ ❤️支持人本| https://pse.is/3yw2cn ❤️集力計畫| https://pse.is/4a6qx2

    【父母百寶箱】「森林育」大揭密PART I —築巢梯

    【父母百寶箱】「森林育」大揭密PART I —築巢梯
    🌳森林育,是人本創辦的兒童營隊的總稱; 從三十多年前開始,主打「 #沒有哨子與口令」的營隊,一直延續至今。 取消哨子與口令,就是要 #去除命令與威脅,不走管理控制路線🚦, ​ 因 #人本兒童觀 主張: 團體生活,是孩子經由認識彼此、瞭解活動流程,而形成的自然互動, 孩子有感知周遭變化的能力,也能透過思考選擇合宜的行動💪。 ​ 你所不知道的築巢梯…🔍 1️⃣ 築巢梯的誕生與九二一大地震有關? 2️⃣ 目的是空間教育—人在空間的感覺、人與空間的互動 3️⃣ 使用真實(成人)尺寸工具:鐵鎚🔨、鋸子🪚、釘子、角材、三夾板! 4️⃣ 蓋出來的巢至少從3公尺高起跳?! 5️⃣ 每個工具都有自己的身份地位 6️⃣ 鐵鎚🔨要握哪裡?才能發揮最大的功效? 7️⃣ 鋸子🪚最需要用力是拉回來的時候?! ​ 【金句】 ✨ 去除命令和威脅,反而可以讓孩子聽到大人說的話 ✨ 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發展掌握自己的能力 ​ 📣 森林育簡章:https://reurl.cc/y67Wpy ❤️【贊助連結】https://pse.is/45pqg7 (單次捐款無收據) 有你們的支持,讓我們有持續前進的動力! ​ ❤️支持人本| https://pse.is/3yw2cn ❤️集力計畫| https://pse.is/4a6qx2

    【父母百寶箱】該不該監控小孩手機?

    【父母百寶箱】該不該監控小孩手機?
    該不該監控小孩手機📱? ​ 爸媽最關鍵的掙扎是:如何掌握/管理孩子在網路上活動與交友狀況…🧐 ​ 拜「始終來自於『人性』的科技」所賜, 遠端遙控監視器、家長監控程式…等相應而生, 家長的 #親權固然有理,但孩子的 #隱私權也必須照顧, 隱私權就是界線的概念,不管年紀大小,都應該好好維護。 若長期習慣生活在監控👁️‍🗨️之中,可能會導致: ⛔喪失自己的界線感、被越界也無所謂 ⛔ 將被監視的狀態內化、時刻緊張兮兮 ​ 人本心理學家佛洛姆在《愛的藝術》中提到: 有一種特別屬於人的欲望是「了解人的秘密」🤳, 這個欲望若極端強烈發展下去就會變成「控制」; 我們想對孩子能有多點了解,如果沒有搭配尊重,便會相當危險。😱 ​ 其實,想要了解孩子,靠的絕不是監控, 而是對孩子的敏銳天線及親子關係,👪 這是“科技“絕對無法取代的“人性”。 ​ ❤️【贊助連結】https://pse.is/45pqg7 (單次捐款無收據) 有你們的支持,讓我們有持續前進的動力! ​ ❤️支持人本| https://pse.is/3yw2cn ❤️集力計畫| https://pse.is/4a6qx2

    【父母百寶箱】別再誤會「數學」了!!它本人也很委屈?!(下)feat.數想國教學長邱曉芬

    【父母百寶箱】別再誤會「數學」了!!它本人也很委屈?!(下)feat.數想國教學長邱曉芬
    上一集說了數學的委屈,例如它有令人神魂顛倒、廢寢忘食的潛力,但卻沒有被好好地認識; 甚至,數學被設定成要寫很多很多的題目才能「駕馭」,真是超大的誤會啊! 我們繼續請數學想想國的教學長,曉芬,聊聊如何恢復數學本來的面貌,來和「數學」當好朋友! ​ #我們可以做的事(積極面): ✅提供有意思的問題,激起孩子想知道的心情 🔸體會進位?以外星人來訪的故事,發現人類選用十進位的秘密?! 🔸理解公因數公倍數?兩艘返航週期不同的星艦,在基地相遇;把週期縮短,是否更容易遇見? ​ ✅支持好的材料,鼓勵孩子大膽「玩」數學 有故事有畫面,數學教育還有很多進步空間 ​ #需要協助移除的阻礙(消極面): ➡️過度複雜、份量太多的作業或考試,都是學習的阻礙 ➡️學新的概念慢一點無妨,畫圖輔助、寫出算式再覺察心中疑問 ➡️擔心未來?直接看升學考試的走向,而不是學校的作業與考試 ➡️綜合三年學習的考試,要考驗的是能否抓到重點、概念熟不熟、能否定下心面對沒看過的題目 ➡️不過度練習,是要建立面對題目的習慣,練習看懂意思,不依賴曾經做過 ​ 金句: ✨數學是一種溝通的語言 ✨學習從思考問題開始,而不是給了定義後就一直計算 ✨粗心通常會伴隨某些不懂,要把不懂的地方找出來 ✨去掉分數的緊箍咒,是為了換取更多學習的空間 ✨我們不是不在乎分數,但更在乎分數底下有沒有學懂 ​ 還想聽更多嗎?歡迎報名 ┏━━━━━━━━━━━━┓ 免費講座 | 數學,就是要想想 ┗━━━━━━━━━━━━┛ ​ 📍新竹日期 2023年11月19日 (日) 📍台中日期 2023年11月26日 (日) 📍台北日期 2023年12月02日 (六) 📍桃園日期 2023年12月03日 (日) 📍高雄日期 2023年12月09日 (六) 📍2023邱曉芬教學長巡迴講座 講座詳情及報名: https://www.math-thinking.org.tw/2023speech ​

    【父母百寶箱】別再誤會「數學」了!!它本人也很委屈?!(上)feat.數想國教學長邱曉芬

    【父母百寶箱】別再誤會「數學」了!!它本人也很委屈?!(上)feat.數想國教學長邱曉芬
    如果隨機訪問:「你覺得自己數學怎麼樣?」10個人之中有8個會覺得自己數學不好。這麼多科目裡,就「數學」這一科最「特別」,如果它能開口說話,想必會覺得很委屈吧? 已經長大的我們,可以選擇撇頭不理;但小孩難道也要重蹈我們的「老路」和數學相看兩討厭嗎? ​ 今天特別邀請到數學想想國的教學長,曉芬,來揭開「數學」少有人知的一面…… ​ ➡️數學是理科,但卻被教成了「背科」!🫠 ​ ➡️學習時的疑惑才是真正該教的——十明明比九多,為什麼十會寫成「1」「0」?「0」不是代表「沒有」的意思嗎? ​ 既然十的阿拉伯數字寫成10,為什麼十一不是寫101而是11? ​ ➡️其實我們不曾受過真正的數學教育,我們受的是「算術教育」!😢 ​ ➡️要學分子、分母的「分數」其實是要先學說話?! ​ ➡️刷題對學習有害!😱 ​ 金句: ✨數學不一定是每個人生活中的實用,卻可以是每個人生活中的有意思! ✨教育要帶孩子走過整個文明發現的路程,腦筋才會活起來! ✨學數學,就是在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智慧。 ✨覺得困難,就是要#針對最難的地方好好教他,而不是繞道迴避。 ​ 還想聽更多嗎?歡迎報名 ┏━━━━━━━━━━━━┓ ​ 免費講座 | 數學,就是要想想 ​ ┗━━━━━━━━━━━━┛ 📍新竹日期 2023年11月19日 (日) 📍台中日期 2023年11月26日 (日) 📍台北日期 2023年12月02日 (六) 📍桃園日期 2023年12月03日 (日) 📍高雄日期 2023年12月09日 (六) 📍2023邱曉芬教學長巡迴講座 講座詳情及報名: https://www.math-thinking.org.tw/2023speech ❤️【贊助連結】https://pse.is/45pqg7 (單次捐款無收據) 有你們的支持,讓我們有持續前進的動力! ​ ❤️支持人本| https://pse.is/3yw2cn ❤️集力計畫| https://pse.is/4a6qx2